第一节 剧院剧团(队)
第二十三编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设施及文艺团体
第一节 剧院剧团(队)
一、剧院
1929年(国民18年),县内仅有新东大舞台1所剧院,场地是戏班租用私人的3间破草房。
1931年10月(国民20年),新东大舞台剧院因房屋四壁坍塌,无力修复,加之欠外债200余万吊
,其它损失90万吊,故剧院因破产还债而关闭。
伪满时期,县内仅有一处茶馆(地址在今二道街县供销社处),以卖茶和接待外地说书弹
唱的流动艺人为业。
1952年冬,克东县民间艺人和本县艺人李中和搭班演戏,以县委大礼堂为剧院。礼堂是
一面青旧房,可容纳观众千余人。1953年因大礼堂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将剧院迁至张
福先店(今城关乡供销社南拐角处),有土瓦结构房屋170M(2)。1955年8月,在县城繁华地带
(今县龙江剧院位置)盖起一所泥土结构的剧场,场内设长条凳座席,可容纳观众1200人。19
58年县评剧团并入北安市,原剧场改为会场。1963年县评剧团恢复后,以原伪满株式会社的
一所白砖房为剧院,座席为长条木椅,可容纳600人。1979年,将老电影院交给县文工队做剧
场,有铁架靠背椅658个。
二、剧团(队)
解放前,县内专业性剧团有新东大舞台戏班。班主是沙议亭、隋品三、鲁麟图、刘天喜
等人,以演京剧、评剧为主,有时也演邦子、腔戏和落子。1931年10月,因还债,剧团解散
。
解放后,县委宣传部于1951年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有队员19人,无固定的演出场所
。1954年,成立了1个民营公助的评剧团,归县文化馆管理。1955年,将该团变为德都县评剧
团,编制48人。1958年,该团并入北安市评剧团。1963年复县后,德都剧团恢复。1964年,
剧团分为民艺、评剧2个队,演出形式以二人转、拉场戏、评剧为主。1965年,改为县文工队
,人员减少到18人。文工队于1967年解散。1969年,县文化馆抽出部分文艺骨干组成了毛泽
东思想宣传队,主要排演“革命现代京戏样板戏”。1973年,由宣传队一部分人员组成了县
文工队,演出形式以曲艺、歌舞、小话剧、小戏曲为主。1981年,县文工队改为德都县龙江
剧试验剧团,以排演龙江剧、二人转为主。
1948年,全县有业余剧团16个,其中:二人转组和皮影剧组各2个。共有业余演员240人
,年演出80场。1950年,全县农村有业余剧团31个,业余演员693人,其中二人转组5个。19
56年,有业余剧团32个,演员900人,年演出460场。1963年,有业余剧团49个,演员1150人
。1966年后,农村业余剧团被取消。1968年,根据全县文艺汇演的要求,各公社(镇)都临时
组织起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1979年全县有业余文艺代表队11个,演员320人。1985年有业余
剧团5个,演员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