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文化馆、站

第三节 文化馆、站


一、县文化馆
1949年,建立县文化馆,编制3人,设文化、图书2个组。有幻灯机1部,收音机3台,留
声机1部。该馆主要工作是培训艺术骨干,指导群众文化活动。1952年,文化馆编制6人,增
设了时事政治宣传组。馆有草房6间,分为图书、展览、阅览、广播4个专室。1956年,随着
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县文化馆增至10人,将文化事业
的重点从城镇转向农村,加强了对农民业余剧团和农民艺术骨干的培植和辅导。1958年,因
德都、北安并县,德都文化馆改为青山地区文化站,编制7人,有幻灯10台,收音站3处。文
化馆演出队在农村演出150场,并在团结乡举办了“三史”教育展览。1963年,恢复了县文化
馆,编制8人,主要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74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文化馆通过业余文艺汇演,抽调了部分骨干组成了毛泽
东思想宣传队,有队员17人,后改为“样板戏”学习班。1971年,县文化馆被撤销。
1973年8月,又恢复了县文化馆,编制8人,设文艺、美术、图书、创作4个组。1974年,
县文化馆在龙镇举办了二人转和革命故事学习班,历时1个月,有120余人参加学习。1977年
,县文化馆举办了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手风琴、文艺创作等各类学习班10多期。在每年的大
型文艺汇演、调演、书画展览举办前,县文化馆都要事先举办相应的学习班,或派专业人员
下乡进行辅导。1982年,县文化馆编制仍为8人,重点开展龙江剧、二人转、小说创作等项工
作。1985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达到15人,其中文艺组5人,美术组4人,创作组3人,总务2
人,行政1人。
二、农村文化站
农村文化站是农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随着翻身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文
化娱乐组织,1949年,在二区龙泉村,三区中心村,四区解放村,五区新发村,七区讷谟尔
村建立了5个民办文化站。1952年,全县各乡建起了文化站,每站设工作人员1名,主抓乡里
的文艺、美术创作和图书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1956年后,农村各村屯陆续建起了一些文艺
俱乐部,到1963年农村俱乐部发展到45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6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文化站和农村俱乐部被撤销。1979年,文化馆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和平、太平、四
平、团结、兴隆、新发、龙镇7个人民公社重新建起文化站。经考核每站选用1名有文艺或美
术特长的人为站员,负责当地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