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曲艺
第二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戏剧曲艺
一、戏剧
评剧 民国年间县内新东大舞台戏班演出过《王二姐思夫》、《茶瓶记》等传统剧目。
1951年,县委宣传队面向农村,演出了动员农民努力生产,宣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执行新婚姻法为内容的评剧《兄姐开荒》、《汉城烽火》、《天罗地网》、《小二黑结婚
》等,深受广大翻身农民的欢迎。
1953年,外地艺人肖连奎带来一个评剧班,和本县艺人搭班同台演出。演出的评剧有《
茶瓶记》、《洞房认父》、《节烈传》、《大赶船》、《小赶船》、《方花船》、《水牢记
》、《夜宿花亭》等剧目。1954年~1955年,县评剧团演出了《十五贯》、《秦香莲》、《
御河桥》、《三不愿意》、《埋金全无》,《人与狼》、《美人计》、《孙悟空横扫王气》
、《花木兰从军》、《小姑贤》、《三节烈》等剧目。
1963年~1964年,县评剧团演出了一批具有深刻革命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意义
的好剧。主要剧目有《红嫂》、《双枪老太婆》、《千万不要忘记》、《夺印》、《箭杆河
边《三世仇》、《春光曲》、《社长女儿》、《朝阳沟》、《新婆媳》、《三个红领巾》、
《夺阵地》等。1965年县剧团改为文工队后,人员减少。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演出队,
向一专多能,小型多样的演出方向发展,传统剧目一律禁演。
1973年,县文工队排演了《小女婿》、《刘巧儿》、《婆婆媳妇》等一部分为数不多的
现代评剧。其中《婆婆媳妇》的唱腔设计是鼓师吴美曾,该唱腔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
京剧 京剧流入县内的时间较晚。“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普及“样板戏”,京剧开
始在德都盛行一时。从县城到农村,从农、林场到驻军部队,学唱京剧“样板戏”活动风糜
全县。县里曾几次组织“样板戏”汇演和调演,涌现出一批京剧演员、伴奏员。演出的剧目
有《红灯记》、《沙家浜》等。70年代后期,京剧在县内消失。
话剧 话剧流入德都较晚。1979年后,县文工队曾演出了话剧《白卷先生》、《于无声
处》、《特别代号》、《杜鹘山》等。
龙江剧 1981年成立龙江剧试验剧团后,于同年5月推出了第一批试验剧目,并参加了黑
龙江省龙江剧观摩研究会演出。其中由冯雷、李子安、李洪学、孙玉凤主演的《把家虎》,
由韩增一、刘晓华主演的《等科长》,由吴宪、李跃琴主演的《恭喜发财》等3台剧,分别获
得了省观摩演出二等奖、三等奖和二等导演奖。1985年,县龙江剧试验剧团编制35人,演出
剧目48个,演出161场次,其中农村115场,受教育的观众达12万余人。
二、曲艺
二人传 俗称“蹦蹦儿戏”、“双玩艺”。形式简单,不受舞台、道具的限制,随时随
地可以演出。艺术表现灵活多变,既可表现千军万马的大场面,也可表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狭义的二人转是一男一女两个人唱、做、念、打,分包赶角,一个段子里每人要扮演几个
乃至十几个角色。广义的二人转则包括了“单出头”“拉场戏”“二人戏”“独角戏”,就
其唱腔、音乐来说基本是一致的,只在表演上有所不同。
由于二人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简单易演,能够充分地表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故
被县内城乡群众所喜闻乐见。1952年冬季,克东民间艺人和当地艺人李中和搭班以二人转的
形式进行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53年,县城剧院演出的二人转有《打鸟》、《燕青卖线》
、《鲁达除霸》、《王美容观花》、《杨二舍化缘》、《西厢》等剧目。1954年,县评剧团
演员毕景田、王福贵演出的二人转《蓝桥》,在全省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了“集体奖”。19
65年,县文工队演出的二人转有《两个大嫂》,拉场戏《上工》。1973年县文工队演出了《
红石桥》、《女队长》、《常青指路》等现代二人转。1982年,县剧团演出了二人转《两捆
谷草》、单出头《一顿团圆饭》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二人转评比赛”二等奖、
三等奖。
太平鼓 亦称“当当鼓”,50年代在本县很流行。1953年,县城剧院演出的太平鼓有《
挑张郎》、《张四姐归凡》等。
书曲 解放前,县城内有1处茶馆接待外地艺人说书弹唱,乡间富贵人家也时常聘请艺人
到家说书。说唱的内容大多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听众也大多是有钱人。
解放后,东北大鼓、评书、山东琴书等书曲艺术在劳动群众中流行起来。城乡群众自发
接待流散艺人说书,无固定地点和场次,随来随唱,每次都吸引很多听众。1973年,县文工
团演出的东北大鼓《夸新娘》很受群众欢迎。1976年,由毛继华作曲,李跃琴等人演唱的山
东琴书《杜鹃山》选场,在黑龙江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中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