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班放映

第三节 电班放映


电影流入德都县较晚,解放前根本看不到电影。1952年,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率
领的“老区慰问团”来德都慰问,带来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和《白毛女》,使本县人民
第一次看到电影。此后,省电影放映队每年在德都县城放映电影10~12次,农村仍然看不到
电影。1955年,全县城乡建起36个电影放映点(包括县内农、林场)。村屯平均每年可看电影
3次。1957年~1963年,县内有两个电影放映小队活动在农村各区,青山镇内由俱乐部负责。
1964年~1965年,全县电影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新片逐渐增多。《南征北战》、《上甘岭》
、《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党的女儿》等影片的放映对青
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1964年,德都电影院年放映量135场,观众81000人次。19
66年,年放映达到550场,观众200000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路线影响下,
很多优秀影片被当作“毒草”打入冷宫。广大观众只能看到样板戏影片,看不到丰富多彩的
新影片。
1976年,电影事业又重新起步。当年全县有125名放映员,放映点达374个,平均每个放
映点年看片19部,人均看片3.6次。1978年~1982年,在县内开展了“电影放映技术比赛”、
“争三好”(服务好、放映好、完成任务好)、“争双佳”(最佳放映单位、最佳放映员)等活
动,增加了电影业的收入,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小花》、《曙光》、《吉鸿昌
》、《泪痕》、《喜盈门》、《第二次握手》、《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
花环》、《人生》等优秀影片陆续上映,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1985年,全县电影公
司下属职工有138人,其中电影管理站12人,电影放映队84人,电影院25人。有3个电影院,
76个放映队,年放映量48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