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文艺

第四节 群众文艺


解放前,县内最普遍的文娱活动是春节前后群众自发组织的大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踩高
跷,舞龙灯、摆旱船、舞狮子等。秧歌队演员穿古装、戴头饰,伴着唢呐翩翩起舞。秧歌队
所到之处,各店铺和富裕户要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气氛很热闹。遇有婚丧嫁娶,一些人家
则雇用“喇叭匠”,用唢呐吹奏《想情郎》、《等情郎》、《放风筝》、《苏武牧羊》、《
小上坟》、《句句双》、《满堂红》之类的曲牌。农闲时,街头、村落有民间艺人演出皮影
戏、要猴、拉洋片、地方剧等小型戏曲杂艺。
1945年县城解放后,群众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在县内机关工作人员及识字学员口头传唱
的歌曲有《夫妻识字》、《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选曲、《大路歌》、《黄河大合唱
》选曲、《松花江上》等歌曲。1950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共演出二人转、小戏剧120场,观
众6万人次。上演的剧目有《坚决镇压反革命》、《天罗地网》、《狠狠打击侵略者》、《新
仇旧恨》、《小二黑结婚》等。1952年县政府召开文代会,吸收了民间艺人参加,讨论了如
何改造旧文艺的问题。全县有季节性和临时性的业余剧团16个(包括二人转小组2个)、演员2
45名,演出节目31场,观众39900人次。演出的剧目有《姚大娘捉特务》、《侵略者的下场》
、《把仇恨变成力量》、《婚姻要自主》、《赵小兰》、《副业生产渡灾荒》、《小俩口竞
赛》等节目。1952年,全县7个区、54个村共建农民业余剧团75个,演员1126人。其中有40个
剧团600名业余演员能坚持常年活动。全县还有57名旧艺人组建了13个文艺活动组。其中:皮
影组4个,有演员23人;二人转组5个,有演员28人;大鼓组2个,有演员4人;魔术组2个,有
演员2人。全县7个区均有中心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有《栓子参军》、《王灵仙》、《早婚
之害》、《农民代表游苏联》、《王保安上坟》等;改革的旧剧有《兰桥会》、《大西厢》
、《苏三发配》等剧目;新歌剧有:《我们可爱的祖国》等;话剧《吃喝要当心》、《消灭
细菌战》、《一条光明路》、《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全年演出242场,观众72700人次。19
56年,县业余剧团推出的剧目有《走新路》、《捉妖记》、《结婚之前》等,观众113500人
次。1963年,全县业余剧团共有1150名演员参加了文艺汇演,演出131场。推出优秀剧目有评
剧《箭杆河边》、《大刀进行曲》、《入伍之前》;歌剧《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1965
年5月1日,县内进行了首届革命歌曲比赛,共演出24场,参加的单位有工厂、部队学校等15
个代表队,参加演出的业余演员289人。表演形式有合唱、独唱、诗歌联唱、表演唱、相声、
诗朗诵、小歌舞等。农村有51个业余剧团参加了各公社举办的革命歌曲比赛。共有农民演员
2300人,演出80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业余剧团被取消,人人学唱语录歌。1968年,普及
样板戏,县文化馆举办样板戏大汇演。全县有17个样板戏学习班参加了汇演,有演员501人,
共演出32场。新发公社的永和、德安代表队,建设的幸福代表队,分别演出了《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全场。1972年冬,参加县业余文艺汇演的有13个队,350名演员
、演出剧目35个,演出8场。1975年冬,全县有9个代表队,256名业余演员参加了农业学大寨
业余文艺汇演大会。演出形式有二人转、快板、山东快书、相声、歌曲、话剧等,共演出14
场。1977年,县文化馆举办了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16人。培训结束后进行了巡回
演出,共演出17场,有观众13000人次。1979年全县举办了9次文艺汇演,有320名演员参加了
演出,共演出120场。1982年5月,在县城青山镇举办镇内“文明礼貌演唱会”,有7个系统的
代表队385人参加演出。演唱会演出了3场,75个剧目,其中评出优秀剧目5个。1985年,农村
各乡、村的文艺活动主要以春节扭大秧歌为主。热闹欢快的秧歌舞,充分表达了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后,庄稼人庆贺丰收、走向富裕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