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广播


1951年,德都县开始兴办广播事业。由文化馆的1名管理馆员兼任播音员,日播音2~4小
时。因人员少,没有自办节目,主要传播中央和省电台的节目,有时也播放县里的通知、表
扬稿之类的小节目。主要设备有250瓦扩大机1台,县城内设广播专用线10公里,15瓦大喇叭
75只。1955年9月,成立和平、团结、龙镇3个广播收音站,各设1名业余收音员,播放县站的
广播内容和乡紧急通知等。1957年,县广播站正式成立,地址在二道街(现电影公司处),房
屋建筑画积120平方米。站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有2名兼职播音员和1名编辑,并在县内发展
业余通讯员17人。播音内容增加了县自办节目,(每次20分钟)主要播通讯员的来稿。县站有
250瓦扩大机3台,272型收音机1台。3个乡收音站共有2×275瓦扩大机3台,601型录音机3台
。青山镇内有广播专用线20杆公里,农村没有广播专用线,县至乡、乡至村的广播靠电话线
传输。全县有高音喇叭15只,城乡用户小喇叭2000只。
1958年,因德都与北安并县,县广播站改为青山公社广播站。1960年,建立双泉、兴隆
、太平、建设4个公社广播扩大站。每站人员1~3名,由公社农话员兼任。
1963年9月,恢复德都县后,县广播站随之恢复,编制15人。1965年,在广播站的基础上
成立了广播事业管理科。下设外线,总务、服务、编辑4个组。其中编辑组有编辑、执机员、
播音员和记者各1名。除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外,本县自办节目每天播放时间为30分钟。自办
节目的内容有消息、通讯、故事、调查报告等,年播稿件100余篇。1965年,开始进行县广播
站至公社广播站广播专用线架线工作。县广播站组织人力,利用3个半月时间,使用510根水
泥杆、7吨10号线架设了县站至太平、和平、四平、建设4个公社广播站的专用线路37.14杆公
里。1972年~1973年,县广播站又利用2个月的时间,架起县广播站至兴隆、双泉2个公社的
广播专用线26杆公里。1976年冬,架设了五大连池至团结公社的广播专用线15杆公里。1977
年,全县有广播事业人员33人,其中播音员13人,编辑5人,记者15人。全县11个公社全部建
有广播放大站。自办广播节目中,增加了群众喜欢的科学致富知识。1978年,德都县同全国
一样恢复稿酬制度,激发了通讯员的投稿积极性,通讯员队伍发展到130人,年投广播稿985
件。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时间也由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90分钟。节目内容有:新闻、社会服
务、科学知识、儿童节目、文艺节目等。1979年,县广播站又购进MFE-1型发射机2部,2×
275瓦扩音机2台,601型录音机4台。1980年重新架设了县站至公社的广播专用线9杆公里,维
修了其它专用线40杆公里。
1984年1月,县广播事业管理科改为县广播电视管理局,下设人秘、事业、技术、编辑、
实验台、广播服务公司6个股级机构。有人员38名。设太平、四平、建设、和平、双泉、团结
、兴隆、新发、城关、龙镇、朝阳等11个乡(镇)广播扩大站,共有人员30人。1985年,县广
播站有办公室和机房700平方米,11个乡(镇)广播扩大站共有机房700平方米。全县广播部门
有扩音机32台,MFE-1型中波发射机2部(对苏干扰用),录音机16台,收转机2台,2×275瓦
扩音机22台,601型录音机16台,602型录音机2台,进口录音机2台,430收讯机2台,272型飞
乐牌收音机1台,206型四述电唱机13台,8585型录音机1台。全县有大喇叭350只,用户小喇
叭9540只。县站至乡站有广播专用线60杆公里,乡站至村站广播专用线300杆公里,村至屯小
喇叭入户线4787杆公里。全县有通讯员230人,年投稿量13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