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医疗机构

第二十四编 卫生、体育

第一章 医疗

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民间中医诊所
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来德都地域开荒谋生的流民中,有中医数人,他们陆续开办了
4家诊所。到1931年(民国20年),共有中医诊所12家,分布在全县各地。
1932年(伪满大同2年)~1945年(伪满康德12年),德都县共有中医诊所11家。
二、辽宁医院
1927年(民国16年),西医赵濂溪由外地来德都镇,在镇东大街路南开设了辽宁医院。赵
自任院长,每月诊治患者30人,能收容患者10人。
三、华西医院
1930年(民国19年)1月,德都设治局在德都镇东大街成立了华西医院。院长刘慧卿(又名
刘东远),每月诊治患者50人,能收容患者20人。
四、东生医院
1931年(民国20年),在德都镇中街成立了东生医院,院长王士英。每月诊治患者30人,
能收容4人。
五、民新医院
1931年(民国20年),在德都镇东二道街成立了民新药房兼医院,院长张永兴。设内、外
两科,每月诊治患者50人,能收容患者20人。
六、伪满县立医院
1938年(伪满康德5年)10月,在德都镇成立了县立医院。有医师5人(其中2名是日本人),
护士2人,助产士2人,药剂2人。主要为日伪人员服务,1949年8月倒闭。
七、军民医院
1945年12月,县民主政府建立了县军民医院,负责人王福慧。1947年将军民医院改为县
保安大队卫生所,主要为部队伤病员服务,可做创面愈合等小型手术。
八、德都县人民医院
1948年县武装大队撤走后,把卫生所移交给地方,改为县医务所,为城乡居民治病。19
50年1月,医务所改为县立医院,并将院址由县城一道街中段路南(今副食品商店处)迁至一道
街西段路北(今县中医院处)。有砖瓦结构平房270平方米,职工17人,丙等床15张。设置了内
科、外科、妇科、儿科。有诊察床、炭热消毒器、器械柜等简易的医疗器材和简易的西药房
。内科仅能诊断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外科也只能做脓包切开、外伤缝合、截肢等一般
手术。1952年,为了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将县立医院改为卫生院。1954年
,在医院东侧扩建了砖瓦结构的诊室180平方米,增设了手术室和妇幼保健室,购置了万能手
术床和1500倍的显微镜。1955年设置了针炙科与化验室。1956年,县卫生人员增至35人(其中
卫生技术人员26人),床位增至25张,购入电油两用高压灭菌器1台,将针炙科改为中医科。
1957年7月,根据省卫生厅文件精神,将县卫生院改为县人民医院,其任务转为以医疗为主,
使之成为全县医疗指导中心。1958年9月,县人民医院随着德都撤县而改为北安县青山公社卫
生院。1960年更名为北安市人民医院青山分院。1961年又更名为北安市青山地区医院,增设
了X光室。
1963年9月,德都县人民医院随着德都复县而恢复。人员编制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9
人),病床52张。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增多,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工作日
趋正规化,院内开展了小儿头皮针静脉点滴等项目。1965年由省卫生厅拨款,在青山镇一道
街十字街口路东北侧新建砖瓦结构住院处1077平方米。1966年新建门诊部656平方米。1971年
9月开展A型超声诊断、心电图诊断。1973年人员增至1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7人),床位增
至80张。1979年3月,增设了药剂科。1981年购入心电图机一台,1982年购入脑血流图诊断仪
一台。
1983年10月,县人民医院实行了院长、科主任负责制。1985年,全院人员增至183人,其
中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具有医士以上职称人员58人),床位132张。共设有内科、外科、妇产
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门诊、传染病房、结核科门诊、药剂科、放射线科、检验科、理
疗科、物理诊断科、住院处、财务股、总务股等17个分支机构。购入国产A型超声诊断仪一台
,各类主要医疗器械已达62种。
九、德都县中医院
1956年9月1日,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县卫生科将青山镇内的第一、二联合诊所合并组
建成集体所有制的县中医院。院址在一道街中段路北,原兴德药庄处。有职工26人,其中中
医23人。设置了中医内科、外科、妇儿科三个诊室和一个药房。1958年10月并入北安县青山
公社卫生院。
1963年10月,县中医院恢复后,院址迁至青山镇一道街路北(今水果商店处)。有土草房
300平方米,显微镜一台。全院职工22人,其中中医9人。院内设置除原有科室外,增设了西
医诊室、口腔科和注射室。1967年6月,县中医院迁至一道街路北(现址)有砖瓦结构平房270
平方米。1969年5月中医院移交给青山公社管辖,7月始设综合病床30张。1972年9月,医院又
划归卫生科领导,建门诊用房530平方米。1975年从县人民医院调拨了一台200毫安X光机给中
医院。1977年医院建13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
1985年,县中医院新建一栋500平方米的病房楼,共有用房1180平方米。中医系统设有内
科、妇儿科、骨科、疮疡科;西医系统设有内科、口腔科、X光科、理疗科、化验科、注射室
、供应室;药剂系统有中药局、西药局、中药加工室;行政系统有财会、总务等科室。全院
共有职工60人,病床3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中药粉碎机、心电机、超短波治疗机、X光透照机
、红外线治疗灯、空气麻醉机等。
十、德都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7月,县内建立德都县地方病防治站,有工作人员13名,开展了克山病的防治工作
,并建立了县、区、村地方病防治组织。1957年7月,防疫站更名为县卫生防疫站,内设地方
病、防疫卫生、总务4个组。1963年复县后,县防疫站在青山镇一道街东段路北,建起150平
方米的砖瓦结构房屋。1964年秋建立了化验室,由省防疫站拨给部分化验设备,能进行细菌
总数、大肠杆菌、水质等一般项目的检验工作。1969年全站有人员18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
医师1名,医士8名,检验士2名,行政6名。1976年,该站在二道街西头路南建砖瓦结构房屋
315平方米,1977年7月迁至新站址。1980年在全县14个公社(镇)卫生院建立起卫生防疫组,
设有专职防疫医生,大队卫生所设有一名管卫生防疫的乡村医生。1981年4月,县防疫站由股
级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内设公共卫生、防疫、地方病、检验等科室,1983年7月增设了副食品
科,1984年10月增设了宣教科。1985年,县防疫站有人员35名,其中主管技师1名,医师4名
,医士11名。主要设备有恒温箱、电冰箱、X光机、超声波机、高压灭菌器、58光电比色计、
万分之一分析天平、F732测汞仪、心电机等。
十、县妇幼保健站
1956年7月,建立德都县妇幼保健站,与县卫生院妇产科合属办公,有工作人员5名,在
县卫生院的领导下,开展了旧产婆(接生员)培训和宣传无痛分娩,新法接生等工作。1958年
9月,县妇幼保健站随德都与北安并县而被撤销。1963年9月复县后,恢复了保健站,开展了
人工流产和上环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1971年8月保建站从人民医院分出。1972年,县妇
幼保健站在青山镇一道街中间路北租用69平方米土草房为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0人。设一铺
火炕作为观察床,能容纳患者3人。1973年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四种手术,1974年,开展剖腹产
、卵巢囊肿等妇产科手术。1975年12月,县妇幼保健站迁至青山镇二道街西段路南的新站舍
,有砖瓦结构的平房200平方米。1976年开展了输卵管通液术、子宫碘油造影术、0~3岁儿童
佝偻病及小儿营养不良和贫血的防治等项工作。1977年,开展用酒精羊水换做中期引产术及
男女性别诊断,并成功地做了一例输卵管吻合术。1979年,开展腹式和阴式子宫切除术。19
82年,开展妇女围产期保健及婴儿保健系统管理。
1985年,妇幼保健站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主要设备有X光机、轻便
手术台、简易产床和检查床、麻醉机、膜式电动吸引器、电动流产吸引器、超声波机等。
十二、乡(镇)卫生院(所)
1951年12月,县卫生科分别在二区(今双泉乡)、五区(今新发乡)、六区(今兴隆乡)和七
区(今讷谟尔乡)建立区级卫生所4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人,其中医士5人,护士3人。1952
年10月建立四区(今和平镇)卫生所,1953年9月建立三区(今建设乡)卫生所。
1956年,全县行政区域划为14个乡(镇),已建的6个区卫生所改为乡(镇)卫生所,同时新
建立8个联合诊所。1963年德都复县后,原6个乡(镇)卫生所更名为公社卫生所;原8个联合诊
所,除了放到大队2个外,其余6个仍为联合诊所。全县12个公社卫生所(包括联合诊所)共有
职工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人。1974年,全县各公社卫生所均更名为公社卫生院。1977
年以后,陆续又建立4个公社卫生所,到1981年,全县共有15个公社卫生院,有职工217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4人,设病床135张。
1984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镇)卫生院,药泉镇卫生院划归五大连池市管辖。1985年,
全县共有14个乡(镇)卫生院,职工1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5人(内含中医师以上职称者4
人,西医师以上6人,中药师1人,检验技师1人,中医士28人,西医士13人,护士4人,助产
士4人,中药士6人,西药士4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56人)。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病床43张
,除龙镇、和平、团结卫生院设立病房外,其余乡卫生院均设4~5张观察床。1985年与1953
年相比,人员增加10.7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8倍,中医医师(士)增加7倍,床位增加43
倍。
十三、村卫生所
1950年,六区兴隆村为了及时抢救克山病患者,设置1名不脱产抢救员,到1957年全县抢
救员发展到335名。兴隆村于1962年设置了保健室,到1964年全县有保健室29个。1965年保健
室一律改为卫生所,到1967年,全县有卫生所45个,医生84人。
1969年,新发公社德安大队在卫生所的基础上办起全县第一个合作医疗站,到1974年全
县75个大队均办起了合作医疗站。1982年合作医疗全部停办,重新恢复大队卫生所。
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大队卫生所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在全县农村社队
中,出现了4种办所形式:一是采取“大队办所,队负盈亏,固定工资,公务补贴”,这类卫
生所全县有6个;二是“大队办所,集体承包,自负盈亏,劳务补贴”这类卫生所全县有14个
;“三是大队办所,个人承包,自负盈亏,劳务补贴”,这类卫生所有18个;四是“个人办
所,劳务补贴”,这类卫生所全县有5个。一些个人承包和个人自办的卫生所偏重于治病、卖
药,忽视了卫生预防疫工作。个别村医随意抬高药价,单纯搞个人收入,服务质量下降。针
对这种情况,县卫生局于1984年初对农村卫生所进行了整顿,使76个村恢复了集体办卫生所
。随着形势的发展,1985年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又有了新的变化,全县119个村共设158个医疗
点,其中村办或群众、个体办9个,农村医生联合办11个,乡卫生院设点1个,个体办99个。

十四、个体诊所
1950年,全县有私人诊所5家,医生5人。1956年,私人诊所的卫生技术人员都先后参加
了集体和国家的卫生机构。1981年~1985年,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全县共建立个体诊所
115家。其中:乡(镇)、国营农场、林业局个体诊所16家;村、屯个体诊所99家。
十五、商业、教育、粮食卫生所
1970年,二龙山石油煤炭商店成立卫生所1处。1985年有医生1人,护士2人,床位2张。

1969年~1983年,教育部门在萌芽学校和县城内中小学设立了卫生室8处,配备校医8名

1965年~1985年,粮食部门在二龙山、和平、龙镇三个粮库各建卫生所1处,共有医生3
人。
十六、各农场职工医院
县境内有农场职工医院11处,1985年有职工9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17人。
二龙山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0年,当时有医生5人,1985年有职工187人,其中卫生技术
人员172人,病床70张。院属医疗机构分为门诊、医技科室、住院部和后勤四个系统。
花园劳教所医院建于1953年,当时有医务人员3人。1985年有职工44人,医院建筑面积2
120平方米。
凤凰山农场医院建于1951年,当时有医护人员3人。1985年有职工5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
员40人。
格球山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9月,1985年有病床50张,职工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35人。
尾山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当时有医务人员9人。1985年有病床42张,职工78人,其
中卫生技术人员62人。
襄河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1985年有病床30张,职工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人

引龙河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1985年有床位50张,职工58人,其中有技术人员46人

华山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7月,1985年有病床46张,职工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
6人。
龙门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9月,1985年有病床30张,职工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
8人。
永丰农场职工医院建于1955年,1985年有病床30张,职工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人

十七、沾河林业局职工医院
该院建于1960年7月,当时编制为14人。1985年有职工1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2人。
设内、外、妇、儿、中医、放射线、检验、心电、药剂、护理部等10个主要科室,有病床12
0张。
十八、部队和林、牧场卫生所
1985年,县境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农场卫生所4处,国营林场卫生所8处,县种畜场
卫生所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