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


一、天花(牛痘)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德都县天花流行,婴儿夭折很多。海伦县一位姓于的种花先生
来德都后收徒2人,行医种痘,对天花起到了一些免疫效果,但天花病在县内仍然流行不止。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十分重视。1950年,全县开展接种牛痘疫苗工作,
首次种痘16330人,全县共种痘41240人,占全县人口的97%。1951年,县卫生部门在全县进行
了全民普种牛痘疫苗的防疫工作,共组织37名医务人员,分为4组,深入到街道、农村进行接
种工作。1953年,县内已控制住了天花病的发生。1955年全县接种牛痘疫苗23560人份。196
4年全县接种牛痘疫苗6335人份。1981年接种牛痘疫苗38580人份。
二、霍乱
1942年(伪满康德9年)7月,县内北和村红火尔基屯发生霍乱传染病,死亡80多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积极的免疫措施,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地控制。1955年,
全县接种霍乱五联疫苗5356人次。
三、伤寒(俗称窝子病)
伪满时期县内伤寒病经常流行,解放后也时有发生。1948年,东区、南区和北区的部分
村屯发生了伤寒传染病。县卫生部门提出了不准到患者家串门、借东西等6条预防措施。195
0年,在全县接种伤寒三联疫苗531人份,1951年接种5038人份。1951年~1953年全县有伤寒
病患者112人,死亡14人。
1963年9月,团结公社团结大队发生伤寒疫情,县防疫站防疫人员徒步百余里到病区工作
。经过对6名患者隔离治疗,同时采取井水消毒、灭蝇等措施,疫情被控制住。1970年7月,
太平公社庆民三队连续发生伤寒病,有患者68人,占该队人口的15%。同年10月,龙镇公社龙
镇大队也发生伤寒病,患者40余人。由于发现早,措施得力,上述2起疫情均很快得到控制。
1979年6月,龙镇公社龙镇五队暴发伤寒传染病,共发病72例,发病率占该队人口的15.3%,
占全队总户数的24.4%。经采取防治措施,疫情被控制住。1963~1985年,防疫部门每年都对
伤寒新老疫区进行消毒处理工作。1980年~1985年,县卫生防疫站共注射伤寒疫苗16000人份
,县内基本控制了伤寒病的发生与流行。
四、麻疹
解放前,县内麻疹患者很多,但没有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麻疹病防治十分重视,但由于受医疗条件限制,建国初期麻疹发病
率仍然很高。1950年县内发生麻疹患者715人,死亡60人。1956年发生麻疹患者737人,死亡
110人。当时预防措施主要采取母血注射,服紫草散、紫草丸等方法,免疫效果不够理想。为
保护儿童健康,预防麻疹流行,县内从1966年开始推行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的方法进行
免疫。但由于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工作受到干扰,1975年,发生较大范围的麻疹
流行,全县发生麻疹患者1038名。1982年,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为减少。1985年
,注射麻疹疫苗12301人份,基本控制了麻疹传染病的流行。
五、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上以
高热、休克、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本病于1955年在县内首次发生,先在新开垦建立的尾
山、永丰农场等地发生,后波及到双泉、团结等乡。发病最多的为1964年,全县有流行性出
血热病人300人,发病率为184.69/10万;病死率最高的为1970年,全县发病236名,死亡16名
,病死率为6.7%。1975年和1982年,县内曾发生过较大范围的出血热疫情。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措施主要采取灭鼠防鼠和加强个人野外作业防护。1976年,县内
广泛开展了灭鼠工作。1980年后,每年春、秋两季都开展全民性的灭鼠大会战,统一行动、
统一培训灭鼠骨干,统一投药,统一检查。从1983年开始,县政府和各乡(镇)签定灭鼠合同
,根据灭鼠程度进行奖罚,促进了灭鼠防病工作的开展。
六、流行性脑脊髓炎
1950年,全县发生流行脑脊髓炎患者17人,死亡1人。1951年后,偶有散在病例发生。1
967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81年县内发生了5次较大范围的流脑疫情流行。其中19
77年发病最高,全县有发病患者198人,发病率为7.6/万。死亡15人,病死率为7.6%。1982年
县内开始推行流脑疫苗注射,到1985年共注射流脑疫苗107000人份。
七、结核病
结核病预防主要采取卡介苗接种的免疫方法。德都县1964年开始推行卡介苗接种工作,
1970年接种卡介苗2000人次,1973年注射卡介苗29000人次。由于个别乡镇的接种人员对卡介
苗接种工作缺乏认识,接种工作出现过一些事故。团结乡东升大队赤脚医生给160名儿童注射
卡介苗,误注射皮下造成32人皮下肌肉化脓,引起全身中毒,省结核防治站负责人率队亲临
现场帮助治疗。1978年,县人民医院成立结核病防治科,有医师、护土各1人。设备有30毫米
X光机1台,电冰箱1台,显微镜2台,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培训了22期防痨医务人员,共培训防
痨人员456人次。同年全县注射卡介苗14700人次。1980年,县内对双泉、新发、城关、建设
、龙镇、团结等6个公社39个大队和城镇饮食服务行业、水泥厂等单位进行结核病可疑者调查
。调查人数为87403人,胸透8413人,查出现患702人,患病率为0.8%。1982年,县内实行计
划免疫,全县建立16个卡介苗接种站。卡介苗接种对象以新生儿为主,同时对小学1~6年的
学生进行复种。1980年~1985年,全县共接种卡介苗25711人。其中婴儿2713人,学龄前儿童
1443人,小学生17817人,中学生3736人。全县共治疗现患1657人,治愈606人,治愈率为3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