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德都县地处高寒地区,是黑龙江省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三大地方病的重
病区之一,全县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病发生。
一、克山病
克山病是德都县最严重的一种地方病。因其发病快,患者往往呕吐黄液,因此被群众称
为“快当病”、“吐黄水病”。它发病历史长,分布面广,病情重,危害性大。1917年,(民
国5年),贾大房子屯(现兴隆乡星火村)发生一起较严重的克山病,死亡110人,仅贾仁堂一族
就死去50人。1927年,县内发生克山病,死亡20余人。1938年(伪满康德5年)冬,向阳屯(现
双泉乡向阳村)一个月内因克山病死亡42人,农民徐贵起家共17口人,因患克山病到1945年县
城解放时只剩下3口人。1941年(伪满康德8年)冬至次年春,五井子屯(现兴隆乡复兴村)50多
户150多口人,因患克山病死去46口,占全屯人口的1/3。有的全家死绝,有的死了几口人后
就举家外逃,全屯仅剩下不足20户。1944年(伪满康德11年)12月至次年2月,东升屯(现建设
乡建国村)全屯共有13户,因克山病死亡15人。
县城解放初期,克山病仍很猖獗,严重地威胁着病区群众的生命安全。1947年,原七区
龙镇、开发、增产三个村发生克山病,有患者1555人,死亡665人,病死率高达43%。克山病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病,临床上分为急型、亚急型、潜在型、涝型(慢性)等几种类型。各
种类型克山病在全年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其中又以农历11月至次年1月发病最多,而“头场雪
”“三九天”“过小年”则是发病高峰,被病区群众称为“三关”。克山病多在山区、荒甸
或丘陵地带的偏远农村发生,外来户和贫困人家的青壮年妇女及儿童易发此病,并有家族性
发病特点。
1949年~1959年,县内克山病发病率一直很高。发病最多的年份是1952年~1953年春,
全县发生急型克山病951人,发病率为180.4/万;病死率最高的年份是1957年和1958年,分别
为68.9%和67.4%。
经过1964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6年6次地方病普查,全县确定兴隆
、新发、龙镇、建设、四平、双泉、团结、城郊等8个公社,47个生产队,122个自然屯为克
山病重病区。1971年10月,全县进行地方病普查,病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6%,共查出慢
性克山病人885人,潜在型克山病人1577人。
1975年后,县内急型克山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慢、潜型病人也逐年减少。1978年12月
,全县有慢性克山病病人493人,潜在型克山病病人670人。1985年,有慢性克山病病人75人
,潜在型克山病病人146人。
德都县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克山病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1947年冬,东北人民政府卫生
部保健司的应大凯曾先后2次带领专家携带仪器到县内的天德合、五八井子和龙镇等地开展地
方病研究工作。1949年县政府在六、七区重病区培训抢救员17人。1950年,县政府组织了42
名中、西医医生到五、六、七区重病区轮流驻在防治。195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郝必
清来德都县对克山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从1952年开始县政府决定急型克山病一律免费治
疗,防治地方病经费由县财政予以充分保证。195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教授来德都巡
回治疗克山病病人。培训防克医生40人,抢救员210人。县内采取了“五修”(修整水源、修
好坑、修好墙、修高烟筒、修好厕所)、“四早”(早穿棉鞋、早穿棉农、早糊门窗、早安换
气孔)“三消灭”(消灭炕裂冒烟、消灭冒烟墙、消灭头顶锅)、“一改善”(改善饮食)的预防
措施。1955年,省卫生厅抽调省直各医疗单位97名医务人员来德都支援,医疗队分25个抢救
、治疗组,进驻37个重病村屯进行克山病防治和抢救工作。1955~1959年,全县组织防克中
、西医生650人次下乡巡回医疗,培训农村防克抢救员672人次。防治措施主要采取了“五防
”(防水源污染、防营养缺乏、防鼠虫媒介、防粮食真菌中毒、防一氧化炭慢性中毒)、“四
控”(控制寒冷刺激、精神激动、冷饮暴食、过度疲劳)、“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等施措,建立了“三专”(专人、专马、专爬犁)队伍。同时对克山病的抢救采取樟脑制剂和
其它强心剂注射疗法,但疗效不够明显。1960年本县中医师朱乃庭撰写了《中医治疗痨型克
山病经验介绍》;医师杨致刚和医土石寰分别撰写了《考地松对急性克山病的治疗》和《对
克山病原因的几点看法和治疗的几点体会》,对治疗克山病起到了一定作用。
196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教授和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贾大房子屯
(现兴隆乡星火村)建立了长期观察点。北京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朱聃来德都进行了克山病流
行病学调查。省冶金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队对德都进行了1/10万地方病水文地质调查,设置
了26个自然屯为观测点。1965年成立了县防病改水办公室和打井队,修建饮用水电力提水站
2处,打水井29眼,为1388人解决了水质良好的饮用水。1969年县内对慢性克山病人采用卤碱
进行治疗,对急型克山病采用大量维生素丙治疗,效果较好。1979年8月,本县在克山病重病
区进行了亚硒酸钠预防投药,全县有8个公社,26个大队,47个自然屯,39739人坚持服药3年
。1981年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张宏亮写出了《德都县4126例急性克山病发病情况初步分析》和
《急性克山病病因及抢救方面的几点体会》两篇专论,对克山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些建
设性的意见。1981~1985年,全县克山病发病21例,死亡1人,克山病已濒于绝迹。
二、大骨节病
民国和伪满时期,大骨节病在本县广为流行。病区群众称为水土病。患者四肢关节肿大
,行走困难。
1952年以后,县卫生和水利部门抓了水源保护和防病改水工作。经过吃过滤水、打深井
,利用硫酸、石膏过滤等改水措施,效果仍不显著。1964年,县卫生防疫站在兴隆公社四合
大队小学校开展用大骨节片(硫酸钠)试点,先后治疗120人,近期效果达78%,并预防投药69
人。此后用卤硷和小灰滤过液、中药等治疗大骨节病,均未达到满意疗效。
1981年,经过对16个公社(镇)普查,共有大骨节患者29497人,患病率16.51%。其中兴隆
、双泉、建设、朝阳、兴安、城郊、讷谟尔等7个公社是重病区。县地病办对重病区用了亚硒
酸钠投药进行防治,服药人数54820人。根据152例大骨节病人3年治疗情况观察,亚硒酸钠对
大骨节病的骨质修复有显著疗效,有效率为92.92%。1985年,全县有5~16岁儿童和少年548
20人,服药人数53633人,服药率为97.8%。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在本县发病由来已久,解放前没有治疗办法。
1964年开始普查地方病,全县查出地甲病患者1945人。1966年5月,在新发公社永和大队
设置了普服碘盐防治点。1970年地甲病患者3072人,病患呈上升趋势。1975年上海医疗队来
本县对24例重症地甲病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摘除治疗。1977年,县医疗队在双泉公社向阳大队
,用碘酊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患者46人,口服碘豆71人,计治疗患者117人。
1978年12月,本县在全省普服碘盐防治地甲病大会战中普查出地甲病患者3194人。其中
Ⅰ型1915人,Ⅱ型976人,Ⅲ型295人,Ⅳ型8人。1979年初,在县内5个粮库和县供销部门举
办3次食盐加碘、碘盐监测学习班,有450人参加了学习。同时在龙镇、青山粮库安装2台加碘
机,将碘和盐加工成1/万或1/2万的碘盐。为防止加碘不及时或达不到标准,在朝阳、莲花山
、兴安3个偏僻山区公社2933户居民水缸中加碘管。在重病区城关,双泉,兴隆公社各户的大
酱中加碘防治地甲病。对查出的现患进行局部注射碘酊,口服碘豆、碘糖丸、碘化钾溶液、
碘化钾片、中药四海丸等方法治疗。1980年全县有地甲病人17099人,肿大率14.10%,治愈1
4042人,治愈率82.12%。居民食用碘盐率92.17%。1985年全县有现患2631人。
四、氟病
1964年~1967年,德都县水质普查中发现有17眼井含氟量为1、1~1、8毫克/升,高于国
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为0.5~1.0毫克/升)。这17眼井。分布在5个公社,1个林场,1
个大队,13个自然屯,但未进行氟病检诊。1982年5月,对全县氟中毒进行线索调查,从每个
自然屯选有代表性的两个水样进行水质化验。共做水样402个,其中河水2份,大口井361份,
泉水3份,机井水25份,手压机井11份。其中含氟量:1、1~2、0毫克/升1份,2~4毫克/升
1份,4、0毫克以上的3份。这5份都是机井水,分布在讷谟尔公社的长胜、东方红大队和兴隆
公社的复兴一队、星火二队、四合二队。同时进行了临床检诊和流行病学调查。这5个自然屯
共有1894人,普查了1606人,普率率84.8%;查出病人776人,患病率40.97%。其中氟斑牙74
3人,氟骨症33人。随之,对上述病区和病患进行了除氟改水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