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


民国时期,县内学校每周开设2~3节体育课,主要内容是体操和游戏,很少召开田经运
动会。
伪满时期,学校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主要内容是田经、体操和游戏。学校每年召开一次
运动会,主要进行田经比赛。也有一些游戏项目,如钓鱼比赛、障碍竞走、2人3足跑和10人
联足跑等。体操以军训为主,伪满当局让学生做所谓的“少年建国操”,推行奴化教育。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健康非常重视。1952年后,中、小学每周上2节体育课,安
排2个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每天让学生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各种体育比赛逐渐增多。
50年代上半叶,每年春秋两季,中、小学各召开1次田径运动会,冬季各校利用天然冰场召开
冰上运动会,“五一”、“十一”前后召开球类比赛,“五、四”前后举行越野赛和环城赛
。除大型体育活动外,学校各班级之间也经常组织球类比赛。1956年~1966年,县内各中学
普遍推行国家公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学生按照“劳卫制”标
准进行体育活动,达到锻炼标准的发给“劳卫制”证章,证章分为一、二级。由于“劳卫制
”的项目要求较高,全县达到“劳卫制”锻炼标准的学生仅占8%。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
革命”的影响,学校的体育课被“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所取代,变成了劳动课。
1977年,各学校恢复体育课教学,重设了体育课和活动课。同时开展了广播操、眼保健
操。197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后,县内各中、小学积极推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召开“达标”运动会和进行定期测验,城镇中、小学达标率为60%,
农村中、小学达标率为45%。1985年,县内各学校有体育教师152人。县第一小学成为省级冰
上运动基点校和黑河地区速度滑冰的骨干校;县第一中学体操队培养了体操运动员350人;第
二中学培养了武术运动员420人。1979~1985年,县体校、第二中学连续7年获省冰上运动先
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