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发展

第二十五编 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第一节 人口发展


德都县境内发现的十处古代文物遗迹证明,早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
在本地劳动生息过,1628~1643年(明代崇祯年间),归服朝庭的达斡尔索伦部人陆续内移到
讷谟尔河两岸,逐水草挨次落居村屯,德都境内始有达斡尔人定居。1653年(清代顺治十年)
,由于沙俄的不断侵扰,世居黑龙江和精奇里江(今结雅河)流域的达斡尔人,部分迁入德都
境内的讷谟尔河两岸,分族落村居住后,县内共有九个村屯。1690年(清代康熙二十九年),
为防沙俄入侵,在空郭尔进屯(今团结乡团结村)进驻乌喇、宁古塔兵500人,连同家属一同进
驻,本地人口开始增多。1905~1907年,经东布特哈总管两次出放境内讷谟尔河两岸荒地后
,汉族流民大量流入,人口迅速增加。1923年(民国12年),德都境内的汉人和达斡尔人已达
4121户,22736人。其中:男12418人,女10318人。1926年(民国14年),境内有居民5962户,
55036口人。其中:男34567人,女20469人。1926年(民国15年),境内有居民5988户,55192
口人。其中:男34649人,女20543人。1925年和1926年境内人口数量是民国时期本地人口最
多的年份。此后,由于汉人的大量流入,荒地的不断开发,喜欢牧猎的达斡尔人向林丰草茂
的讷河县西部地区、莫力达瓦等地陆续迁徒,1927年(民国16年)境内人口锐减到3456户,36
572人。其中:男21350人,女15222人。1928年(民国17年),境内人口仅剩下2608户,15931
人,其中:男10977人,女4954人。境内的总人口比1926年减少了39261人。1929年(民国18年
)3月,德都设治局成立时,从克山、龙镇、讷河、嫩江四县划入境内一部分居民,全设治局
人口达到3411户,19754人。
伪满时期,由于日伪残酷统治,人民生活困苦,卫生保健条件极差,因营养不良、饥饿
、疫病、战乱等原因,许多儿童出生不久即遭夭折,许多青壮年不到老年即过早死亡,人口
自然增长率很低。但是,由于县内地广人疏,荒原肥沃,故外地灾民前来谋生者较多,人口
机械增长率较高。1939年(康德6年),因水灾后贫困而迁移到我县的人口共2424人,其中大多
数人来自奉天、吉林、滨江、锦州、热河、安东等地。从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1943年(伪
满康德10年)的12年里,县内人口增加了23720人,年平均增长1977人。
1945年德都县解放后至1957年,县内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缓,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自然
增长率。主要原因是:从1947年~1957年,县内大量接收安置了来自哈尔滨市和河北、热河
、山东、吉林、辽宁等省的大量有组织的移民和自由流入的散来移民;从1956年开始,境内
陆续兴建了龙镇、尾山、引龙河等10个劳改农场,使近4万人口进入本县。1964年第二次人口
普查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里,平均每年人口增长8815人,增长率为33.28‰;年平
均自然增长4986人,人口增长率为18.82‰;前9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5107人,增长率为23.7
‰;后9年年人口平均增长4865人,增长率为15.45@d:德都县志imagesHZ640915ZA.jpg。
18年中人口机械增长年平均3829人,增长率为14.46‰,占增长总人口数的43.4‰。原因是1
964年以后,沾河林业局的兴建、格球山农场的划入、3个山区公社的建立,共增加了4万多人
口,占机械增长总人口数的60%以上。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按户口管理口径统计全县总人口为336764人,比1949年的49
483人增加了287281人,增长了5.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6%;比1953年的52365人增加了84399
人,增长5.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6.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155079人增加了28168
5人,增长1.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4%。从第二次人口普查以来的18年中,本县人口年平均
增长率高于全国的2.1%,高于全省的2.7%,低于全黑河地区的5.5%,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1985年全县总人口315215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减少了23095人。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7
.7‰,比1979年的18.3‰下降了10.6‰;人口自然增长率3.8‰,比1979年的14.6‰下降了1
0.8‰。由于1983年11月药泉镇划出变为五大连池市,人口减少了6000余人,人口机械增长逐
年下降,1980年人口机械增长787人,1985年人口机械减少33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