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1916年(民国5年)以前,境内的佛教徒均是以散在、自发地形式进行信教、传教活动。1
917年(民国6年),有数名女教徒在德都镇建起了“海慧寺”,境内开始了有组织的佛教活动
。1930年(民国19年),德都设治局境内有寺庙5处,共拥有土地460亩,房屋60间,和尚23人
,尼姑3人。1935年(伪满康德2年),县内有佛教寺院9处,住持11人,和尚29人,尼姑11人;
男教徒162人,女教徒162人,共有教徒324人。本县解放前夕(1945年8月),全县共有佛教寺
庙11处,和尚游僧100余人,教徒数百人。1947年土地改革时,大部分寺庙被农民扒掉。
各主要寺庙简况:
钟灵寺 建于1928年(民国17年),座落在极乐山(今药泉山)山顶。主持是吉林扶余人,
先是刘姓,后是高姓,教派属天台宗。他们从拜泉县太平桥钟灵观来到五大连池极乐山后,
一边传教化缘,一边招募几十个人开荒种地,筹建钟灵寺。他们先是在山顶上盖了五栋草房
,谓五层殿,设有客、禅、念佛、十方四堂。后又从拜泉钟灵观运来一百多座铜佛像,加上
当地刘铜匠铸造的铜佛,共有207座铜像,放置在钟灵寺的大殿里。佛像中有释迦牟尼、菩萨
、弥勒佛、忠臣、孝子、烈女等。其中,等身大佛坐像146座,童像61座,传说这些佛像是金
心、银肠。寺里组织由主持、监院、首坐等组成。和尚受戎不烧头,每人皆有戒牒,即身份
证明书,平时严守五戒,不得有违,否则将受到寺规的惩罚。
1931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三)钟灵寺受到了风暴的袭击。当天,天空晴朗,钟灵寺附近
的农民正在地里铲大豆,突然,从西南天空起了一块黑云,象笸箩那么大,如箭打般直奔西
北而来,这块黑云带着“云磨”呜呜直响。霎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砂走石。人被刮
得站不住脚,趴在地上,手抓着蒿草腿还直飘忽。刮得石头磙子直轱碌,房盖嗖地一下就飞
走了。大雨滂沱,冰雹飞落,打死了不少飞禽走畜。一辆花轱碌车装一车坯,被刮翻了个,
把老牛窝死了。狂风暴雨持续了40分钟后,风住、雨停、天晴。钟灵寺五栋房被刮倒了四栋
。有的佛像被刮下了山,刮丢了一个和尚,一个和尚被刮到马桩子上撞死,老和尚从半山腰
刮到了山下。钟灵寺被毁掉,随后,重修了四栋房子,日本建移民区时又盖了一栋青砖房。
1942年(伪满康德9年),钟灵寺有和尚28人,主持长老杨盼香,法号精一。有监院2人,
一个叫周景堂,法号济化;另一人叫李玉苏,法号济显。精一长老不管事,皆由二监院主事
。1945年德都县光复前,寺院有长住和尚20多人,游方僧80人,雇长短工几十人,有土地20
0垧,牛60头,铁车4台,经营粉房1处。和尚、雇工住在山下。1943年因太平洋战争需要,日
本侵略军抢走了寺里一百多座铜像造子弹壳。土地改革时,翻身农民扒倒了钟灵寺,将剩下
的铜像送给人民军队造子弹。当时有民谣说:“铜佛,铜佛,下山造子弹壳儿,前边打英美
,后边打日德。
海慧寺 建于1917年(民国9年),座落在德都镇东北,现青山镇卫生队与橡胶厂中间的位
置,紧靠讷谟尔河南岸。寺堂有草房3间,寺中尼姑属净土宗教派,供奉关圣帝君、弥勒佛泥
像,还有一些铜佛像。1930年(民国19)8月,有尼姑3人,主持是静德尼姑。1935年(伪满康德
2年),有尼姑11人,主持是文昭尼姑。1943年(伪满康德)10年6月,有尼姑14人,主持是苗尼
姑,教门宗旨是宏图国法。1945年建国后,仍有3位尼姑从事宗教活动,50年代末被关闭。
雷音寺 建于1927年(民国16年),座落在三角山(原叫会脚山)东南角。有寺堂9间,耕地
5亩,僧侣4人,主持张承恩,法号游一子。1935年(伪满康德2年),有和尚6人,后因香火不
盛,无人扶持,张承恩将寺扒掉后回了老家。
家乡寺 建于1919(民国8年),座落在新街基屯,有寺堂1间,熟地1垧,财产250元,主
持是静安和尚。
双泉寺 建于伪满初年,座落在双泉乡,以静土为宗旨。1945年(伪满康德10年)6月有和
尚12人,主持是安心和尚。
此外,伪满期间,县内还有关帝庙、中魁寺、龙王庙、地藏王庙、大同寺、大莲寺等佛
教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