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娱乐风俗
第六节 娱乐风俗
一、儿童游戏
打“啪叽”。 “啪叽”是一种儿童玩的叠纸玩具或纸壳玩具,有用纸叠成方形和三角
形的,也有用纸壳剪成圆形的,圆的上面贴着古今人物画像,很美观。需要两人以上共同玩
,一方将啪叽放在地上,另一方用啪叽去扇,如将对方啪叽打翻个或自己的啪叽钻入对方啪
叽下一部分,则为赢,将对方啪叽获为己有。如打不翻则由对方打自己的啪叽,轮流反复,
玩出兴致。
打弹弓 将铁丝拧成叉形或用天然小木叉做手柄,在叉的两头拴上两根带弹兜的弹性胶
皮条,即做成一个弹弓。小孩以小石子为子弹,装入弹弓里,一手握住弹弓叉,一手捏住弹
兜用力拉皮条,瞄准目标后猛一松手,石子便射出很远,一般十多岁的儿童用它来打鸟或射
击目标玩。
弹玻璃球 也叫弹琉琉。几个人一块玩,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在地面上成一条直线挖
3个直径10厘米,深5厘米的锅底小坑,每坑相距1.5米远左右。确定一端为起点,每人手持一
个直径一厘米左右的玻璃球,依次在起点坑沿,贴地面用拇指和中指将球弹向第二坑(中间坑
),如不进坑,就等下一轮再弹;如碰撞在别人的球上,可连续将对方的球击向离坑远的地方
,然后有一次弹向球坑的球权,在撞击别球时如弹空,则失去球权,等下一轮再弹;弹球时
,如一次进坑,可连续弹向第三坑,然后返回第二坑至起始坑。谁先弹回起始坑则为取胜。
另一种玩法是:用木棍在地上划一大圆圈,约3~5米直径。用一条线将圆圈分割为1/4小半圆
和3/4大半圆。小半圆为“臭方”,大半圆为“红方”。几个小孩站在与直线垂直的大半圆圈
边线外附近,手持玻璃球向直线依次投去,落在红方一侧,离直线近者为“大家”(先弹球者
),其次为“二家”,依次类推。落在臭方的按离线近者为先,远者为后的次序,排在所有红
方落球者之后弹球。弹球时,如将别人球击出圆圈外,则算淘汰出局一个,然后在自己球落
地点拾球再向别人弹击,逐一全部弹出圈外为胜。如弹不中,则失去球权,由下家继续弹出
诸球。
推圈 取一圆形圈,用一粗铁丝,在一端弯成勾,推着铁圈跑。儿童比赛,看谁推得既
稳又快。
滑冰车 用一小木板,先在板下面横钉两块木条。再顺着钉两块平行的小木条,在木条
上固定上粗铁丝或铁条,即成一个小冰车,用两根短木,在两头穿上铁条,磨尖头部,即成
一副滑棍。冬季,儿童盘腿坐在冰车上,手持划棍在冰或雪面上飞速地滑行。既可自己玩,
也可一群人比赛。
脚滑子 用两块比自己鞋底稍大一点的长方形木板,板下平行固定两根粗铁丝,即成“
脚滑子”。儿童穿鞋将“脚滑子”用绳固定在脚上,即可象玩冰刀一样在坚硬的冰雪上滑行
。
撞拐 搬起自己的一只腿,弯曲成拐状,膝部朝前,两只手分别抓住大腿和脚脖处。两
人成同样姿势,靠单腿移动,用“拐”猛撞对方,撞倒对方为胜。可多人分两伙同时玩。
摔跤 两人以上互相对阵,有“抱跤”、“挎脖搂腰”、“支黄瓜架子”等3种玩法,以
抱腿、抱腰、使拌子为主要战术。分三战两胜和五战三胜。农村儿童多喜欢玩,场院、草甸
子、柴禾堆都是不错的摔跤场地。
撮马掌钉 在地面上划一横线,几个人在数米之外向横线投掷马掌钉。离线近者为先,
远者为后,按先后次序用脚将马掌钉撮出起点线外为己有。反复多次玩,撮出多者为赢家。
玩风车篓 用彩纸剪叠而成风车篓,有四个螺旋角,用一高梁杆做手柄。玩时,手持风
车篓跑步,风车篓即随风向转动,飒飒有声。也可将风车篓挂在院中的高杆上,随风而动,
非常有趣。
放风筝 风筝多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纸,系以长线,玩时利用风力上升空中。
本地风筝样式有野鸡、凤凰、蜻蜓、鲤鱼等。农村儿童多在春秋时节放风筝。
踢毽子 毽子是一种用脚踢的玩具。用两枚圆形方孔铜钱(现在也有用螺丝母代替的)为
底座,方孔中镶上一缕狗毛或鸡毛为缨即成。几个人一块玩,轮流做“叨毛上架,踢打锛搬
压”等花样动作。做遍数多者为胜,称“大家”,做遍数少者为“末家”。也有连续弹踢毽
子的,次数多者为大。“大家”要对“末家”进行体罚,叫“遛猫”,一般遛三猫。“大家
”以一横线为起点,将毽子踢向远处,“末家”在远处用手、脚、头去接。手接住顶一猫,
脚踢上几下顶几猫,头顶上为三猫。如接不着,“末家”就用手将毽子撇回去,由“大家”
接着遛,直到接住为止。这种游戏什么时候都可以做,深受儿童喜欢。
打尜 是本地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有两种尜和两种玩法。一种是一头尖的木尜,底
尖钉上“按钉”,上边部刻一圈小槽沟,用一带柄绳鞭缠上槽沟几圈,然后抖开抽打,尜便
飞速旋转。一种是两头尖的木尜,长约半尺,较细。玩时,在地上划一方城,4个人每人占一
城角,将尜放在城中央,用“叮钢锤”的划拳方式决出先后,轮流用木棍击尜一下。将尜敲
出城外者为“大家”。“大家”在城外用木棍将尜敲跳起来,约一尜多高时,紧接着在空中
猛击一棍,将尜击远,如法连击3次。如果是分两伙玩,“大家”打完后,其同伙接着打三回
。打完就往城的方向跑,被遛腿的那伙人立即往城内撇尜,以接力的形式每人撇三次。如将
尜撇进城,而“大家”一伙人还没跑回城,则由这方遛“大家”那方。如“大家”一伙跑回
城而尜还没有撇进,则由“大家”一方继续打尜遛对方。
捉迷藏 一般在庄稼地、树林、柴禾垛、场院、杂巷玩此游戏。孩子们一般分成2组,一
组躲藏,一组寻找。抓住后,抓组藏,被抓组再找。也有一帮人找一个的,轮换着玩。
丢手绢 一群儿童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其中一人持手绢围人圈跑,趁大家不注意时,
将手绢丢在一个人身后,丢手绢者再跑一圈后,就将身后落手绢者拉到圈中央,罚唱歌或表
演个小节目。如手绢落下后,立即被这人发现,这人马上站起来撵丢手绢者,撵上抓住,由
丢手绢者唱歌,跑一圈撵不上者仍自已唱歌
老鹞子抓小鸡 一群人躬身排成一串,后面的人双手抓着前面人的后腰。排头者为“老
母鸡”,“老母鸡”身后都是“小鸡”。单独出一人当“老鹞子”,站在“老母鸡”对面,
左右迂回移动,专抓“老母鸡”身后最后边的那个“小鸡”。“老母鸡”伸开双臂阻挡“老
鹞子”抓“小鸡”,“小鸡”随在“老母鸡”后边而不断躲闪。如将“小鸡”抓住,“老鹞
子”就排在“小鸡”前面当“老母鸡”。被抓“小鸡”则当“老鹞子”,仍抓排尾“小鸡”
如此循环反复,紧张而有趣,孩子们玩起来特别开心。
跳绳 女孩喜欢玩者为多。一般有2种玩法。其一,自已抓住绳子两头,自摇自跳,有原
地跳,跑动跳,单、双腿跳,正反跳等花样。其二,由2人抓住绳子摇,一人跳和多人跳,有
正、反跳,单、双腿跳等。绳子绊住腿时则停住,由自已摇,别人跳。以跳得次数多,花样
多为胜。
跳格、跳圈 在地面上划十多行等距的横格或豆腐块形的连接格。末端划一圆圈,谓之
“油锅”。跳时,将一装有沙子或五谷粮的封闭式小布口袋掷于第一格,接着,一腿弯曲悬
空,一腿支撑跳跃,将口袋逐格前踢。一步一趋,直到“油锅”,脚和口袋都不许踩线压格
,否则下场,轮别人踢。在“油锅”里,用悬空之脚的脚尖将口袋挑到支撑脚脚背上,然后
支撑脚猛然把口袋踢起,手在空中将口袋抓住,掷到第二格。跳回第二格,再逐格踢口袋,
如此反复,直到跳完所有格为止。谁先跳完谁为胜。
跳圈形式上和跳格差不多,在地上划圈,单双圈联在一起。
二、成人业余嗜好
搓麻将 1980年前仅在城镇职工中流行,农村很少有人玩,1980年后逐渐流向农村。现
在搓麻将成为全县城乡群众最喜欢的一项业余活动。一般职工放假休息或来了客人,茶余饭
后都愿意搓上几圈麻将。有“穷和”、“平和”几种玩法。“穷和”不许“撩风”、不许“
撩喜”、不许“断门”,讲究“门”不清、“么”不断,“二、八”不做麻将,须有两个对
子,一个做叉、一个作麻将。“平和”可以“撩风”、“撩喜”等,还有一些临时变动的讲
究。
打扑克 也是玩的很普遍的一种业余活动。有“上下台”、“三打一”、“摸大点”、
“钩鱼”、“五十K”、“抓娘娘”、“连线”、“拱猪”、“打百分”、“憋王八”等玩法
。
下棋 玩“象棋”比较普遍,部分人玩“军棋”、“跳棋”,极少数人玩“围棋”。
走五道 以前,农村集体劳动田间休息时,青年男女席地而坐,在地上划一个大方格,
再用两组各三条直线垂直交叉,将大方格分割成许多小方格,玩时,用石子或木柴棍作“子
”,在若干小交叉点上移动,以“两夹一”或“一担二”的方法将对方“子”吃光为胜。或
用“子”摆“三斜”、“四斜”、“通天”、“方块”等,成形多者为赢。
球类 无论城镇、农村,业余时间玩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的人也很多。
舞会 现在,县内有营业性舞场一处,业余性舞场较多。参加跳舞的人主要有机关干部
、企事业职工和待业青年。跳舞的人数和次数都比较少。
滚鸟 冬腊月,天气最寒冷的日子里,很多农村青年喜欢滚鸟。用高梁杆和苕条扎成楼
阁形的鸟笼,上端安2个可以滚动的天窗,很美观。在天窗轴上系一个谷穗,把笼子挂在村边
的树枝上或被白雪覆盖的原野上,无处觅食,饥肠漉漉的苏乌便纷纷前来叨谷粒吃。又纷纷
从天窗上滚到笼子里。这样,鸟多时,只需1~2小时,便可滚到百八十个苏鸟。将鸟拿回家
后,既可把它变成餐桌上的野味菜肴,又可以关在笼子里养起来,供人观赏,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