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烈士传
第二十七编 人物
第一章 烈士
第一节 烈士传
吕有 程柏山
吕有、程柏山二位烈士,是在1939年8月,因摆渡去袭击北兴镇的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
过讷谟尔河,而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的。时年吕有60岁,程柏山50岁。
吕有,男,1880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03年迁到德都勒屯(今青山
镇),常年以打鱼为生。
程柏山,男,1890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贫农。1911年迁到德都勒屯,务农兼打鱼为生
。
吕有、程柏山生前长期在讷谟尔河汊打鱼。抗日战争初期,他俩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
残害中国人民的种种兽行,深为愤慨,于是,利用在讷谟尔河河上打鱼的机会,经常秘密摆
渡抗日联军部队过河,为抗联运送粮食、衣服、和其它物资。他俩还常将打上来的鲜鱼送给
抗联部队,给伤员熬鱼汤喝。作为日本铁蹄下挣扎着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他俩默默地为抗日
联军做了很多事,给部队杀敌以很大支持。1938年8月8日,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60余人,由
朝阳山根据地出发,途经龙门山,准备奇袭北兴镇。经过一夜急行军,部队于次日清晨到达
讷谟尔河北岸的吴乡佬屯(今双泉乡三合村)附近,在屯北的一片玉米地里隐蔽起来。不巧,
被一个下地干活的屯民发现了,为了防止暴露目标,部队立即包围了村子,并抓获了3名正骑
马进村的日本委任官。部队为了实行调虎离山计,将1名日本人送回龙门山处死,将另2名日
本人打死在讷谟尔河旁的大水泡子里。然后,由吕有、程柏山驾船送战士们在鸡心滩处过了
讷谟尔河。
抗联部队过河以后,团政治部主任王钧向两位船夫表示感谢。吕有、程柏山却说:“这
有什么可谢的,你们打日本鬼子,是为了救中国,救老百姓,我们尽这点义务是应该的。”
在他们握手告别时,王钧关切地嘱咐说:我们在这里处决了3个日本鬼子,等我们走后,你俩
赶快离开这里,免得引起敌人怀疑。”送走抗联战士后,吕有、程柏山便立即拆掉窝棚,连
夜将行李、渔具、木船运回了家。
事后,日伪当局在龙门山附近找到1名日本人尸体,然后又派出许多特务寻找另外2名日
本人的下落。特务程志臣探听得知是吕有、程柏山将抗联摆渡过河的,便报告了日本主子,
将吕、程二人逮捕。在县警务科里,敌人对吕有程、柏山进行了严刑拷打和残酷的折磨。吕
、程二人宁死不屈,闭口不谈。日伪当局没办法,只好于同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将吕有、程柏
山活埋于德都县城西门外。吕有、程柏山二位爱国同胞,为驱逐日寇,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67年2月22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吕有、程柏山为革命热士。1972年将二
烈士的灵柩移葬于县烈士陵园。
张兰生
张兰生,原名鲍巨魁,男,满族,原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19
40年7月,在德都县朝阳山抗日根据地与日军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1岁。
张兰生,于1909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教员家庭里,他9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师范
毕业,1928年考入哈尔滨电业局电车厂当工人。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张兰生
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电业局党支部委员,积极带领工人进行抗日活动。
1934年2月,哈尔滨电业局党支部遭到敌人破坏,组织派张兰生到抗日游击区工作,他先
后担任了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1937年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1939年
4月,任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仍兼省委常委。同年5月,三军改编为三个师,张兰生带领
二师的一部分队伍活动在小兴安岭一带。
张兰生对党、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怕困难和牺牲。他曾带头下冰河为同志们探路;
他曾多次为同志们生火烤湿衣服;他曾为战士们拆洗和缝补衣服;他还经常把自己的干粮送
给病号吃,自己饿肚子,并动员他的爱人李英根也这样做。作为一个政治工作干部张兰生以
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1940年7月,张兰生和李兆鳞等人在德都县朝阳山抗联军政干校举办训练班,突然被日伪
军包围。敌人依仗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向我阵地疯狂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兰生沉
着冷静,和李兆鳞、赵敬夫指挥部队突围。激战中,张兰生身先士卒,不断用短枪向敌人射
击,不幸身中数弹,猝然倒下。将军的热血染红了脚下的阵地,染红了朝阳山的树木、小草
和这片不屈的土地。
1940年12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警卫团回到了朝阳山,并举行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在
战斗中牺牲的张兰生等20位烈士。抗联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致悼词并敬献了挽联。挽联中
写道:“为民族生存,数载苦斗,忠魂长绕朝阳岭;求国家独立,千里转战,热血洒遍嫩江
畔。
赵敬夫
赵敬夫,原名白长岭,男,汉族,1916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原抗日联军三军
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在德都县朝阳山战斗中壮热牺牲,时年24岁。
赵敬夫,幼年生活在一个小商人家庭里。1926年入桦川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桦川中学
。在桦川中学他结识了当教员的中共地下党员唐瑶圃(姚新一)、张耕野同志。1935年经张耕
野介绍,赵敬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了党支部宣传委员。1935年夏,赵敬夫
因打了亲日的教员而被开除学籍。党组织又把他派到中共依兰县委,任县委委员,负责共青
团工作。1937年敬夫先后到佳木斯和海伦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38年7月,赵敬夫被分配到抗联三军五师任宣传科长。他随姜福荣的远征先遣队向海伦
、通北一带进发。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战士们衣服单薄,还要经常挨饿。当寒冷和饥饿侵袭
着每一个战士的时侯,赵敬夫写出一首饱含高昂革命斗志和激情的诗歌来鼓舞大家,题目叫
《远征歌》。诗中写道:“万里长征,山路重重,热血沸腾,哪怕山路崎岖峥嵘。纵饥寒交
迫,虽雨雪狂风,我同志,慷慨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奋斗!冲锋!为革命流尽血,事业成
,变为光明。”
敬夫就是这样,时而挥笔做诗,鼓舞士气;时而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战士们都说敬夫多才多艺,是个难得的好同志。
1939年5月,抗联三军缩编成三个师,赵敬夫任八团政治部主任。上级命令八团配合王钧
的六军十二团,在克山以北,讷河以东,嫩江东南的平原地区坚持游击活动。一天部队在克
山、克东、拜泉交界的勤俭区张信屯被敌人包围了。敌人以两个混成旅的兵力向八团进攻。
团长姜福荣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八团仅剩下二十几名同志。在这关键时刻,赵敬夫挺身而出
,率领战士们杀入敌群,在十二团的配合下,终于突围成功。
同年12月,赵敬夫担任了三军三师代理政治部主任。
1940年春,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艰苦阶段。李兆麟代表北满省委决定将所属部队整编
为三、六、九、十二支队。王明贵任三支队队长,赵敬夫任政治委员,王钧任参谋长,他们
率领部队转战于德都、讷河、嫩江一带。
4月上旬,三支队袭击了嫩江东四站的警察署和自卫团。4月下旬部队到达嫩江东的沐河
屯附近,这里驻扎着伪军董连科的山林警察队。董连科原是土匪“头目”,投降日寇后,疯
狂杀害我抗日干部和群众,三支队决定拔掉这颗钉子。深夜,我军突然攻进沐河屯,敌人还
没反应过来,就都成了俘虏,董连科因不在家漏网。缴获了一挺轻机枪,几十支大枪和许多
子弹。战斗结束后,敬夫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俘虏经过教育后释放,部
队又返回朝阳山根据地。
7月14日,部队迅速打开嫩江东的科洛站,俘虏伪军10余名,缴获了一台油印机和大批纸
张。
当时我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和张兰生正在朝阳山办一个短期训练班,学习用品十分困难
。支队决定赵敬夫进山学习,并把油印机和纸张送到总指挥部。
7月下旬,王明贵率支队由科洛河往南行进,掩护敬夫从小道进山。但敬夫的这次行动,
被伺机报复的沐河警察大队长董连科发现了。这个土匪出身的民族败类非常狡猾,他经常出
没在这一带,地形很熟。他领着100多名日伪军顺着脚印一直跟踪到朝阳山里,以多于我方四
五倍的兵力,从两面包围了我三路军总指挥部。敌人用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向我军猛烈射
击。我军奋起反击,赵敬夫指挥部队在山上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将
伪警察大队长董连科击毙。但是寡不敌众,我军伤亡严重,赵敬夫冒着密集的弹雨掩护三路
军总指挥李兆麟突围。李兆麟在敬夫的护送下离开阵地,赵敬夫返回阵地后,指挥战士分批
撤退,他和一个姓李的同志负责掩护。一个战士走到他跟前,要求代替他担任掩护任务时,
他说:“你们快走……!”一句话没说完便中弹牺牲了。
赵敬夫是个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他不畏艰险,勇于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将永远
被朝阳山老区的群众和小兴安岭的广大人民所赞颂。
赵青山
德都县烈士陵园内,在苍松和鲜花掩映着的水泥墓中,长眠着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
士——原德都县人民自治军独立营副营长赵青山。“生为德都生、死为德都死。”就是赵青
山在1945年12月“德都事件”中,留给党和德都人民的最后遗言。40多年来,他笑看德都人
民从贫穷走向富强。
赵青山,幼名赵大泉,男,汉族,1895年生于河南省宜阳县韩城镇西关南门里中街一个
贫寒的小手工业者家庭里。少年时代他仅读了三年私塾,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开始跟随
父亲学织白货(农村装粮用的口袋和钱搭子),卖一点钱,来维持全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赵
青山青年时代性格豪爽侠义、刚烈倔强,他憎恨世道的黑暗,凭着强壮的身体和学到的武艺
,专门爱打抱不平,遇到穷苦人受欺凌便拔拳相助,常常将恶霸地痞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
窜。
1926年夏,赵青山在家乡和民间进步组织有了密切的联系,常常参加一些“杀富济贫”
的秘密活动。他早出晚归,有时数天不回家,家里人和邻里乡亲都认为他不务正业,土豪劣
绅则怀疑他与“共党”有关。韩城镇有个大恶霸叫赵风彩,他身兼国民党团长,他对赵青山
这个不安分的穷捧子恨之入骨,总想置赵青山于死地而后快。一天,他想出一条毒计,声称
家中丢了一大碗鸦片,赵青山早出晚归,必是他偷去了。于是赵风彩派人将赵青山抓了起来
,关押在一间厢房里,然后在荒坡上挖好墓坑,欲将赵青山活埋。在临行刑的头天晚上,赵
青山对在赵风彩家当奴婢,每天往牢里给他送饭的堂妹赵月芝说:“我死倒不怕,不过这样
死太亏了,我得想法逃出去报仇!”赵月芝很同情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就骗取了哨兵的
钥匙,和赵青山的母亲一块偷偷打开铁锁,将赵青山放了出来。赵青山回到家中,简单打点
了一下行装,对母亲和弟弟说:“你们等着,我非坐八抬大轿回来不可,否则我就永远也不
回来了。”表达了他要到山外寻找一片新天地,干一番大事业,争一口气的雄心壮志和强烈
愿望。
1926年秋季,年过三旬的赵青山辞别了家乡和亲人,参加了国民党领导的东北军,曾任
连长。“91·8”事变后,他随东北军到达陕西。在东北军里,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和“不
抵抗主义”,于是,在抗日争战争初期,他离开了东北军,到八路军某部任连长。在抗日战
争中,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被组织送到绥德军
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于1945年9月随中央干部团来到黑龙江省(当时省会在北安),同年11月,
被省委派到刚刚解放不久,土匪十分猖獗的德都县,任县工委委员、人民自治军独立营副营
长。在党的培养下,这时的赵青山已由最初的草莽英雄、国民党军官,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
思想觉悟和具有一定军事指挥才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省委的批准下,由赵青山、曲常川(工委书记)、边敬(县长)、李国军(公安局长)、金
国祥(独立营营长)五人组成德都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县的政权建设工作。此时,德都县的
政治形势极为复杂。在此前,李国军、金国祥启用了一大批伪警察、土匪、旧官吏,将他们
充塞到公安局和独立营中,授以兵权,委以重任。以后,李、金二人又同这些残渣余孳结为
干兄弟,从政治上勾结在一起。德都县工委成立后,立即进行整顿和清理工作,对公安局和
独立营内部的伪军政人员,也逐个进行清理审查。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赵青山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嫉恶如仇,引起反动势力的仇视。他们利用李国军、金国祥由于没能独揽德都县
大权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多次从中挑拨、离间、造谣、中伤赵青山。再加上赵青山对李、金
二人置革命事业于不顾,反而为找老婆大忙特忙的行为很反感,曾当面批评他们说:“八年
抗战都没结婚,来到德都这么几天就结婚,是不是有点太突然了?”这就更使李、金脑羞成
怒。
12月中旬,李国军、金国祥的把兄弟一连连长王林、司务长白春才去十二号(今太平乡爱
民村)执行任务中,亲自到北兴镇同土匪“青龙”联络降匪事宜,被边敬、赵青山发觉。边敬
、赵青山立即派人逮捕了王林、白春才。
21日,李国军、金国祥决定,借助土匪“青龙”和四乡地主武装的力量,里应外合,发
动一场反革命叛乱,将边敬、赵青山搞掉,救出王林等人。
12月25日,土匪“青龙”要进城,四乡自卫团要来打德都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城一片慌
乱,为此,县工委召开应急会议,讨论应急措施。会上,赵青山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是党
派来的建设新政权,保卫新政权的战士,在土匪叛乱面前,不能畏缩不前,要拿起枪和他们
干到底,坚决把土匪消灭在城外,保卫人民的新政权,我们要生为德都生,死为德都死!”
会议决定,边敬为总指挥,赵青山为副总指挥,防御重点放在西门,由赵青山负责。
12月26日,李国军、金国祥认为时机已到,秘密召集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当日晚举行
叛乱。午夜12点,叛乱全面开始,赵法维带兵直扑西门,趁机用三八步枪将正在防御城外土
匪的赵青山杀害。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德都的西城门。
1950年5月,德都县人民为赵青山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1946年将德都街改为青山街,
1955年12月将一区改为青山镇,以志对烈士的永远怀念!每年的清明节,全县各界群众都要
到烈士墓前扫墓凭悼。
于德水
于德水,原名于树田,绰号“于大同盟”,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郭尔罗斯前
旗(现新庙镇)的一个农村医生家庭。他依靠其长兄于树勤的行医收入,读完了小学,1938年
考入伪满新京(现长春)土地测绘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后,被派往伪满新京土地测绘总队任
队员,后被派到伪满北安省参加土地测绘工作。1943年秋,他随测绘队来到德都县。当该队
于1945年完成全县土地测绘任务后,于德水被留下处理善后事宜,从此他便在伪满德都县公
署地政科任雇员,进行发放土地执照工作。
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于德水被留在县民主政府工作,此后他将原名于树田改为于德水
。1945年10月,苏军撤离后,在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陈大凡和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的指示下,
协同进驻德都县的抗日联军干部,派专人到德都组建了“民主大同盟”(民盟”是共产党的外
围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毛主席领导的八年抗战的功绩,发动群众,为全面接受政权
做好准备”)。于德水是最早参加“民盟”的骨干成员之一,由于他积极宣传民主建政思想,
极其热心于民主大同盟工作,而得“于大同盟”绰号。
1945年12月下旬,德都县民主政府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开辟新的政治局面,解决政府的
财政困难,由县长边敬主持召开会议,抽调中共德都县工委政治部一些干部、民主大同盟成
员、一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干宣传工作组分赴各区开展工作。于德水听取边敬县长
布置的任务后,在政府警卫连排长殷兆范所带武装人员护卫下,同尹殿喜一起被派往北和区
(现双泉乡)工作。下乡后于德水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朱德领导八路军抗战的功绩
;宣传中苏友好;宣传跟着共产党走,向日伪残余势力作斗争等。他走村串屯,组织贫苦农
民开座谈会,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和民主教育。由于他对群众态度热情,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到处受到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欢迎。他的宣传工作也引起了地主恶霸、日伪残渣孙玉书、宁
国义等阶级敌人的怀恨。
正值于德水在北和区工作期间,本年12月26日晚,德都县城内发生了“反革命叛乱事件
”。国民党地下挺进军(也称光复军)和四乡地主武装匪徒相继进城,放出了被我人民政府监
押的人犯。届时,孙振鹏、孙玉书、宁国义等日伪残余势力,将北和区地主武装改编为国民
党东北挺进军第一军五旅十三团。孙玉书任上校团长,宁国义为少校营长,孙振鹏为军械处
少校处长,开始了对革命群众的反攻倒算活动。12月27日,他们逮捕了在张大窝堡屯(现团结
乡永远村)工作的于德水和尹殿喜;并缴了区武装中队的枪,逮捕了殷兆范。12月28日上午,
反动头目孙振鹏主持大会,将于德水等3人枪杀于北和区双龙泉村。
建国后,由于各方面原因,于德水未被及时认证为革命烈士。县委、县政府现已认定于
德水为烈士,报省政府批准。
刘山 张锡珍 刘振积
刘山、张锡珍、刘振积三位烈士,原系德都县公安局干部,于1958年3月20日在李春树反
革命杀人案中同时被害。
刘山,男,汉族,1914年5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贫农家庭。1947年3月参加革命
工作,1948年7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担架队班长、区武装委员、民政助理、财政助理
、县武装部科员、副区长、担架队教导员、县检察署副检察长、公安局第一副局长等职。刘
山在对敌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执行政策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在工作中,
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深受全局同志的爱戴和敬佩。
张锡珍,男,汉族,1929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农家庭。1945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民政助理、公安助理、县公安局协理员、股长等职。张锡珍自
参加革命以来,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次去内蒙古调查了
解德都县原伪警务科长于忠德罪恶事实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张锡珍多数路程
都是徒步而行,有时遇不到村屯和旅店,便忍饥宿营于途中。尽管这样艰苦,他都一一克服
了,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查清了于忠德的罪恶事实。回来后,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同
志们的称赞。
刘振积,男,汉族,1930年10月25日生于热河赤峰县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8月15日参加
革命工作,1954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卫生助理、县公安局户籍员、侦察员、副
股长等职。刘振积自参加公安工作后,工作一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胆大心细,多次圆满
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1954年间,在德都龙头大坝,发生一起路劫杀人案。县公安局闻讯
后,便派刘振积带领3名干警赶赴现场,一看被害者已身亡,凶手潜逃。刘振积怒火中烧,立
即追踪侦察,仅用7天时间,就将凶手逮捕归案,受到组织表彰。
1958年省政法、公安会议后,县公安局全体干警于3月2日晚,组成四组进行突击清理积
案工作。午夜工作结束后,刘山、张锡珍同宿于局长宿舍。罪犯李春树,原系公安局治安股
副股长,当时也参预了这次清理积案工作。由于其父母、弟弟、妹妹在1953年吃臭米面中毒
死亡,李春树便怀疑是他人投毒所致,要求破案报仇。由于未达目的,便认为公安局领导包
庇犯罪分子,并扬言要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在当晚分组审讯时,李春树以提审为名,骗取了
刘山副局长的手枪(当时除局长外,枪支均被上缴)。夜间零点40分,李春树持枪潜入局长宿
舍,举枪向正在熟睡的刘山、张锡珍头部射击,将二人当场打死。随后,罪犯又冒充张锡珍
的名字往干部宿舍打电话,以研究工作为名找预审股长卢成,卢不在便又将副股长刘振积找
去。罪犯放下电话后,便隐蔽在门后,当刘进入局长室时,罪犯对准刘腰部连击两枪,使刘
当即身亡。
刘山、张锡珍、刘振积三位同志不幸牺牲,使全县公安战线失去了三位好干部。他们勤
奋工作,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和一身正气,敢于斗争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全县政法干部、
公安干警和全体人民学习,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载入史册。
杨淑云
杨淑云,女,汉族,尾山农场下乡知识青年,模范共青团员,一个美丽、纯真的哈尔滨
姑娘。1976年3月13日,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在扑灭荒火的战斗中,光荣献身,
时年19岁。
杨淑云1957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里。祖辈贫困凄惨的家史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
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上小学的时候,她有幸阅读了《红岩》、《
在烈火中永生》、《红旗飘飘》、《军火燎原》、《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等革命
书籍,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她加入少先队后,当上了小队长。平时
言语不多,每日提前到校扫地,擦桌子擦黑板,邻里有困难也尽力相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
好评。在哈尔滨第五十五中学读书时,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
高很快。
1974年8月,她初中毕业后,说服了父母,告别了亲人,从繁华的省城哈尔滨来到了偏乡
僻壤的襄河种马场四分场。这里条件艰苦,农活很累,可她不怕苦,不怕累,怀着保卫边疆
,建设边陲,描绘新乐园的理想,积极工作。1975年4月,北国的天气乍暖还寒,杨淑云跟在
播种机后面顶着冰凌播麦。风大、天冷,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她耳朵冻起了水泡也不
吱声,一直坚持到麦播结束。夏锄她犯了胃病,就用锄杠顶住胃部,稍缓一会又继续干下去
。她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不断陶冶自己的革命情操,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决心活着就要象
雷锋那样,助人为乐。我要满腔热忱地为人民服务,为全世界人民谋利益,把有限的生命投
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雷锋精神鼓
舞着她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1976年3月13日,这里刮起一场八级大风。小狼山北侧燃起一片大火,冲天的火焰飞快地
向农场吞噬过来,威胁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杨淑云和农场职工们一道迎着烈火冲了
上去。她挥舞着桦树条在火海中扑来扑去,拼命地抽打着卷动的火舌。知识青年赵江海发现
杨淑云的衣服烤黄了,衣袖已经着火,劝她往东北方向撤。杨淑云指着熊熊大火说:“火里
还有人!”她拎着烧得焦糊的桦树枝再次闯入火海,去寻找战友。
烈火扑灭了,粮食保住了,人们脱险了,可是杨淑云和其他6名女青年却安静地躺在了她
们曾经劳动过的土地上。1976年3月21日,尾山农场党委根据杨淑云本人生前申请和表现,追
认她为中共正式党员。8月,黑龙江省委、省革委批准杨淑云为革命烈士。《黑龙江日报》、
《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地报刊,都纷纷报道了杨淑云等人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国青年向她们
学习。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并重新向杨淑云烈士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
证书》。虽然杨淑云烈士已经化为老黑山脚下的一抔芳土,但她热爱生活,献身国家,纯朴
、乐观的少女形象,将永远活在德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