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名人传
第二章 名人
第一节 名人传
明庆
明庆,男,达斡尔族,姓德都拉氏,属于东布特哈正白旗德都勒屯人(今青山镇)。1828
年(清道光八年),从军战于喀什葛尔浮,提升为头等侍卫。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跟随扬
威将军奕经防守镇海,击沉英国侵略者军舰,明庆被提为正黄旗蒙古副都统。1862年(咸丰二
年),朝庭命令黑龙江骑兵跟随琦善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次年进驻浦口,兵败,明庆被
割剥去副都统职务。后因解除怀庆城之围,官复原职。农民军向西进入山西,明庆率领清军
在后面紧紧追赶,并率领托明阿的军队东进临洛关,会合西陵阿的军队把农民军截在藁城。
胜保围攻独流镇,农民军突围出来,明庆指挥清军迅速攻击农民军。冰裂,明庆掉入水中,
出来后又竭力向前和农民军博斗,受了重伤。僧格林沁攻连镇,向朝庭告状说明庆接应迟缓
,于是明庆又被解除职务。明庆寻找农民军作战,屡次获胜,又官复原职。随即攻克连镇,
和都兴阿将剩余的农民军全部追杀尽。由此引起朝庭赏识,其军队被召回防卫京城。1857年
(咸丰七年)冬天,胜保增援固始,明庆率骑兵赶到西关将农民军打败。他额部中了枪伤,最
终将农民军的营垒烧毁才收兵。朝庭赏给明庆达桑阿巴图鲁,进而又恢复六安洲,被赏予头
品顶戴。明庆由于伤势突然严重,离职回原籍。清咸丰十一年他伤好后,任正兰旗满洲副都
统御前侍卫。经过运通朝庭,被补任为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河南信教的农民起义队伍捻军兴
盛,胜保请求增援军队,朝庭命令明庆率领800名骑兵赴胜保军中抵挡捻军。大破广平,被赏
予黄马褂。1892年(同治元年),旧伤又严重发作,请求离职,朝庭将明庆召回,改任正黄旗
汉军副都统。然后又升迁为镶黄旗蒙古都统。同治七年,捻军首领张总愚由陕西渡黄河进攻
山西,明庆率军旗兵防守河西,又移师沦州兴继镇为北路防军声援。清穆宗载淳死了,德宗
载湉继位,命令一律穿孝衣100天。1880年(光绪六年),明庆春天开始病休,于4月份死了,
朝庭命令辅国公戴濂率领10名侍卫前去祭奠。赐予丧葬用银一千两。给明庆另起名号简敬。
光绪十三年,慈禧太后当政,追念明庆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于是,赏赐明庆之子爱绅为二
等侍卫,黑龙江佐领,又高升为头等侍卫兼宫中佐领,光绪十四年,提升为镶蓝旗蒙古副都
统。赐爱祥为兵部员外郎,赐爱钧为一品荫生。赐明庆的孙子成寿为三等待卫。
额勒春
额勒春,男,达斡尔族,1901年(清光绪27年),任东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笔贴式,1905年
补任骁校,1909年(宣统元年),升任东布特哈总管。此后历任讷河县八旗筹办处总办,黑龙
江军务善后督办公署咨议等职。任内兴学图治,重教育,设学堂,利用田地和房产收入培养
许多达斡尔学生,其后多人成为学者和党政要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在东北供职的一些官员,纷纷转走关内。而住在北京
的额勒春闻知事变爆发,即由京赴沈,到侵华日军处请求参予建政。经准,额勒春奔走于郑
家屯、洮南一带,会同部分蒙奸,积极参加伪满洲国的“建国”活动,取得日本关东军司令
部的信任。伪满洲国建立后,即被委以兴安东省省长重任,暂在齐齐哈尔设立临时办事处。
为了围剿管内抗日武装,额勒春在关东军十四师团天野少佐及特务机关长林义秀支持下,一
面派出400名保安队员,前往布西向马占山的抗日部队进攻,一面派出200名先遣队配合日军
向札兰屯扫荡,使抗日队伍苏炳文、张殿久损失很大。并占领雅鲁县城,随即将省政府临时
办事处迁往札兰屯。1933年,额勒春亲率讨伐队深入山谷僻地搜捕抗日武装,残酷镇压抗日
军民,深为日伪器重,日本人称他是“满洲国各省中唯一没有变动的省长”。1940年死亡。
邓文山
邓文山,又名邓海峰,绰号四虎子,报号平康德,男,汉族,1905年5月25日生于热河省
凌南县(今辽宁省建昌县)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由于天灾人祸,生活无计,文山由私塾辍
学,随父迁居讷河县红花尔基屯(今德都县团结乡团结村)。1926年,村里出了两个“地头蛇
”,抢男霸女,无恶不作,受害群众敢怒不敢言。文山抱打不平,置这两个“地头蛇”于死
地,为穷人伸张了正义。因为文山排行老四,又一身虎胆,乡亲们从此就亲切地称他为四虎
子。恶霸地主见状,怀恨在心,蓄意暗算他。文山闻讯为防毒手,投身绿林“青龙”,在其
中充“代打”,立志杀富济贫,为民除害。他行走如梭,自号“草上飞”,不久,将名改为
“海中山”。1928年夏,“青龙”在克山被旧伍南团收编当上了营长,邓文山充任营副。“
九·一八”事变后,“青龙”降日当了汉奸,文山与其分道扬镳,投奔马占山部任骑兵团团
长。江桥抗战失败后,马占山当了伪黑龙江省主席,文山率领队伍另立山头,坚持抗日活动
。1934年(伪康德元年),溥仪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登上伪满洲国皇帝位,年号康德。文山
义愤填膺,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报号平康德,举起反满抗日旌旗,战斗在北起塔河,
南至宁年(今富裕县),东达海伦,西抵内蒙的广大地区。在讷河、嫩江、克山、德都等地,
多次与日伪军交战,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文山作战机智勇敢,练就双手打枪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可以臂挂两支长枪,再用一只手
擎另外一支长枪射击,枪响见物,弹无虚发。一次文山听说龙河警察分所的警察经常持枪祸
及百姓,就选定一天夜里,率领20多人趁敌人酣睡之机,神不知鬼不觉地翻墙入院,摸进室
内。他突然大喊一声,震醒敌人,警察听说“平康德”来了,吓得魂不附体,乖乖受降。群
众编顺口溜道:“胡子真超群,杀富又济贫,报号‘平康德’,专打日本人”。平康德威名
大振,各地山头纷纷靠拢加入,拥立文山为首领。至1935年下半年,“平康德”队伍发展到
1000多人。
日伪军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把他称为“思想匪”,派出许多密探、特务侦缉“平康德”
活动,并出示悬赏捕捉邓文山。苏联红军听到“平康德”反满抗日,也派出特工韩东久到处
寻找邓文山联系。
1936年,文山同杨老五、梓木等5人出国去苏联海兰泡进行历时40天考察,受其影响,抗
日救国思想日坚。回国后,加强了抗日宣传,决心依靠群众扩大队伍。他于茂山召集各山头
首领开会,准备成立统一组织时,被叛徒出卖、遭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历经苦战,弹尽
粮绝,以重大伤亡换得突围。文山因在突围中负伤,身避荒山养伤。此时其家被敌人焚毁,
除其妻及一嫂逃出外,全家10多口人皆遭杀害。为报国恨家仇,文山未待伤愈便潜回凌南原
籍,组织一支30多人的抗日队伍,坚持在辽西一带继续抗战。1935年5月下旬,文山在棒锤山
战斗中炮伤颅部,后因感染于9月4日捐躯,终年33岁。
徐国顺
徐国顺,字佐卿,男,汉族,滨江省绥化县人。出身学生,1911年(宣统三年)滨江省法
政校外肄业。1931年(民国20年)12月,出任德都第四任设治员,1933年4月,改为德都县第一
任伪县长。
徐国顺青年时代浪迹南洋,历任盐务、营务、保甲、银圆各局处差使。1903年(清光绪二
十九年)回国。曾任奉天(沈阳)垦务收支差使,青冈县巡检,绥棱设治局设治员等职。在任期
间,曾进行禁烟(大烟)、为民防病、捕捉胡匪、清理积案等政事。1918年(民国7年)3月,徐
国顺以“实心任事,诚朴无华”的政评,改任绥棱县知事。同年秋,民间发生流行病时,国
顺捐廉配药施治,设立医士研究会,率领人员按规则进行防疫。次年9月,又发生流行病,国
顺下令设立防疫治疗所,并亲自捐款2000吊。1927年(民国16年)2月,徐接任大赉县篆伊始,
清理积案,并在县府门首挂一锣,凡有喊冤者,可随时鸣锣传案。每日审案数起,不积不压
。“任事三年,勤慎将事”,被记大功一次。
1931年(民国20年)12月,徐国顺奉任德都设治员,由于胡匪较多,勉力维持政事。1932
年(大同元年)7月事变,胡匪攻破县城,自县署及商民均被抢掠一空。1933年(大同2年)2月,
徐国顺恢复了警队,给民户发放省拨赈款,接济春耕之需。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境后,于4月添
设了日本参事官,变设治局为县公署。徐国顺被留任为伪县长,他听命于日本人,实行十家
连坐法,编制保甲,清查户口,成立自卫团,办理治安维持会。徐国顺与日本参事官同室共
事,凡事言行慎微。他竭力为日本人效劳,不时同职员四出宣传日满协和,满洲王道乐土等
等。他由民国一个颇有政绩的小官僚,蜕变成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人民的御
王鸿图
王鸿图,男,汉族,1888年生于吉林省怀德县王五炮屯。因幼年丧父,无钱读书,10多
岁便随家人在农田里劳作。1911年,随其叔父来到德都县双龙泉屯垦荒种地,伐木造屋。19
12年将全家迁来定居。
王鸿图虽然不识字,但他头脑精明,善于理家,思想也较豁达。1913年,他家和李姓大
户发生土地纠纷后,他据理不让,连续打了两年官司,终于将官司打赢,获得本族长辈和亲
友们的赞赏,被3位叔父授予主持家业之权。王鸿图当家后,除继续开发和管理好土地外,还
办起了油坊和面粉坊。几经努力,王鸿图成为德都一带很有势力的富裕大户。他本家族就有
60多口人,拥有土地300余垧,马40余匹,雇用长工50多人。
王鸿图由于饱偿了不识字的苦头,在经济富裕的条件下,就自费办起了一所学校。他要
求家里的青少年不分男女都一样入校读书,并欢迎邻里近屯的孩子们自带口粮,来这里免费
上学。开始请来一位私塾老先生教书,后来王鸿图觉得单纯学“诗书五经”用途不大,就不
惜重金又聘请来两位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教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等课程。王
鸿图为人豪爽侠义,喜欢广交各界人士,出入他家客厅的既有衣冠楚楚的达官显贵,也有衣
衫褴褛的贫苦百姓。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忙和富有同情心,因此深得附近农民的好
感和信任。曾被推选为警长,德都设治后,又被选为设治局农务会会长,在地方很有威望。
此间,德都第二任设治局黄桂山贪污腐败,勒索百姓,慑于淫威,百姓敢怒不敢言。王鸿图
闻之,就在农务会上发表演说,揭露黄的丑恶行径,得到了境内农民的拥护。黄桂山由此怀
恨在心,多次想杀害王鸿图。王鸿图就和弟弟王鸿儒上呈诉状,告倒了黄桂山。其后上边又
派来了第三任设治员陈义。1931年“9·18”事变后,马占山率部撤退到齐齐哈尔,号召全省
各界群众抗日。王鸿图是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闻讯后,就找陈设治员商议抗日大计,陈义
采取不抵抗的态度。王鸿图很气愤,连夜乘车赴齐齐哈尔,谒见了马占山,陈述抗日救国之
激情,又谈到了陈义不愿抗日的情况。马占山立刻下令撤掉了陈义,又派徐国顺任德都第四
任设治员(后为第一任伪县长)。
1932年初,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第一个敢于违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部进行了英
勇的江桥抗战。因内外无援而失利,被迫退往克山、拜泉、海伦一带。在日军的层层包围下
,马部损失惨重,武器弹药、马匹、粮饷等各类作战物资都极为贫乏。11月份,马占山来到
德都县双龙泉屯,向王鸿图求援。王鸿图深明大义,毫不推辞地对马占山说:“您为抗日救
国,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出点力是应该的,只要是为了抗日,卖房子卖地我也要把军用物资
备齐。”几句话使马占山潸然泪下,欲行军礼。王鸿图连忙说:“司令别这样,我也是中国
人啊!”为了安全起见,他关照马占山先躲到北边的龙门山里去,自己在家里筹备粮食、枪
支、款项等,又替马占山买了200匹好马。一切物资准备就续,王鸿图就在长工中挑选了十几
名身强力壮的人,经过周密安排,分期分批将这些物资送进了龙门山,才使马占山残部在这
里暂时立住脚跟,养精蓄锐。此后,王鸿图又多次派人赶着马车,以用粮食换木炭为名,给
马占山运送粮草,一直到马占山撤离德都为止。
事隔一年,即1933年,王鸿图援助马占山的事被本屯一个叫刘楦匠的汉奸告发了,此人
跑到克山日本宪兵队说:“有河北小皇帝(指王鸿图),你们皇军就别想呆长久。”日本宪兵
队便出动200多名日本兵,到双泉屯来抓“马胡子”。王鸿图听到消息后,知道是被别人告发
了,有人劝他躲一躲,他不躲,说自己走脱了,恐怕还要连累更多的人,就决定组织炮勇与
日本人决一死战。未等王鸿图准备好,日本侵略军就包围了王家大院,将王鸿图逮捕。之后
敌人凶残地将王鸿图和另外10名爱国同胞杀害于本县龙门山。
王鸿图为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终年45岁。虽然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作为一个思想开
明的乡绅、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有骨气的中国人,他将被讷谟尔河两岸的人民世代怀念
。
马鹏翔
马鹏翔,男,回族,1898年10月生于山东省历县马家营子一个农民家庭里。他1910年读
完小学四年级后,潜心攻读阿拉伯文和《古兰径》10年,深明伊斯兰教义,造诣颇深。1920
年~1934年,他分别在北京安河桥清真寺、北京埠城门外清真寺、前门外教子胡同清真寺任
教长15年。1937年后,他来到黑龙江省,在泰来县清真寺任教长9年。
1954年,经北安清真寺教长刘明轩介绍,将马鹏翔请到德都县清真寺当阿訇。马鹏翔到
德都县后,积极进行传教活动。他带领伊斯兰教民背诵《古兰经》和圣训,按时进行礼拜、
斋戒、纳天课等“功课”,使德都县伊斯兰教得到很大发展。
马鹏翔把伊斯兰教活动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他经常教诲教徒要热爱新中国,为社会主
义多作贡献,因此,得到教民们的尊重和爱戴。作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马鹏翔终生为伊斯
兰教的流传而四处奔波,积劳成疾,于1983年11月3日病故,享年85岁。
杨荣礼
杨荣礼,男,汉族,德都县最早的工人技师,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一等劳动模范。1951
年2月19日,他在工作岗位上不幸殉职,终年40岁。
杨荣礼,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少年时期随父亲过着衣不遮体,食
不裹腹的苦难生活。康德3年,青年时期的杨荣礼为了寻条活路,来到黑龙江,在一家煤矿上
当工人。他采煤7年,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为了摆脱这种当牛做马的生活,他1943年又跑到
德都,在崔三瞎子油坊里当一名瓦斯发电机助手。1945年“9、3”祖国光复后,该油坊被人
民政府接管。杨荣礼随油坊参加了革命工作,继续操纵瓦斯发电机。并于1947年8月29日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被提升为德都县制油厂副经理兼技师。
杨荣礼参加工作以后,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使机器不发生故障,保证按时
发电,他经常日夜坚守在机器旁边,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老婆有病时也顾不上回家照料。
当了副经理后,他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本色,对工作兢兢业业,敢说敢管,和工人打成一片,
处处为工人树榜样。工作上他干得最多,有时一人干两人的活;待遭他要的最少,有时搞福
利,东西少了他就不要了,先满足工人们的需要。他曾多次带病坚持工作,工人们劝他休息
几天,他总是笑着摇摇头说:“国家刚成立,需要我们把它建设好,现在就是再长两只手也
觉得不够用,我怎么能休息呢?”正是怀着这种感情,杨荣礼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工作,不
怕苦和累,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受到工人们的敬佩。他曾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1
951年1月,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受到政府奖励。1951年2月16日,他在发动瓦斯发电机
时衣服突然被皮带绞住,不幸死亡。
孔祥文
孔祥文(1931~1976年),男,汉族,河北省献县人,出身中农家庭。1946年9月参加革命
工作,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逊克县工作队员、区长、宣传部长、县委代理书记、
黑河行署农林办负责人,中共德都县委书记等职务。
孔祥文1975年5月来德都县任县委书记后,利用大量时间深入到工业、农业、商业、文教
、卫生、公安政法等系统搞调查,了解情况。他曾到偏远的团结公社团结大队蹲点,帮助大
队干部抓生产。他坚持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改变贫困队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努力。19
76年1月29日,一场来势突然的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孔祥文虽然在德都工作时间不长,但他那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和百姓心贴心的工
作作风和把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怀,给全县干部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德都县人民
永远怀念这样的好干部。
李方
李方(1922~1987年),男,汉族,原籍吉林省榆树县。他30年代在榆树县私塾读书。后
到德都第一小学读书。1937年,李方在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德都任教,担任过北和
村、德都第一小学首席教师。他经常教育学生上好文化课,热爱自己的祖国,抵制日伪的奴
化教育。1946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后,到东北军政大学政教队学习一年半,接受了系统的革命
理论教育。此后,他在德都第一完小、县机关文化校任教。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备
课,教学上取得很大成绩。1957年至“文革”前,他先后在县初级中学、北安师范学校、通
北中学、德都第一中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此间,为改善办学条件,发展边疆教育,
李方四处奔波,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援教育。哪里有困难他出现在哪里,对师生政治上关
怀,思想上帮助,学习上辅导,生活上照顾。他埋头苦干,勇于为社会和他人奉献,被群众
誉为一代师表。
“文化大革命”中,李方受到“四人帮”爪牙的迫害。个别不学无术的人对他非打即骂
,被看管2年多,家眷也受到株连,使他身心备受催残。粉碎“四人帮”后,他以更大的热情
投入工作,经常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忙于教务,为德都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就在他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仍兼任第一中学教导主任,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这个神
圣的岗位。李方从事教育40多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小学毕业生,可谓一生育人才,桃
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