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名人录
第二节 名人录
梁军 (女)汉族,我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是东北解放初期,冲破封建枷锁,参加生产
建设的新型妇女代表,是我国妇女中较有影响的优秀人物之一。
梁军1930年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家境贫寒。1947年5月,她刚满17周岁,便只身离家,
进入中共创办的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在这所半耕半读,师生白手起家的新型学校
里,她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懂得了中国妇女的历史责任。1948年2月,她参加了
中共黑龙江省委举办的拖拉机手训练班。做为唯一的女学员,她学会了拖拉机驾驶与维修技
术,6月份回到萌芽乡师校参加垦荒生产。她克服了白水煮土豆、睡地窝棚的恶劣条件,在受
潮湿生了疥疮的情况下,驾驶着拖拉机在荒无人烟的野草岗上昼夜开荒。她还和男驾驶员一
样带徒弟,为开发北大荒付出了青春和汗水。1949年3月,《黑龙江日报》、《东北日报》对
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年10月,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她光
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她到北京参加了“亚洲妇代会”,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刘少奇
主席、周恩来总理。1950年梁军当选为黑龙江省首届政协委员,6月担任了中国第一支女子拖
拉机队队长。9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勉励,毛主席当场挥笔,为
萌芽学校题了校名。10月梁军参加了“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考察。
1952年8月,她被组织送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1954年~1964年,她3次当选为全
国人大代表,1957年,当选为全国第八届总工会代表。1958年,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
后,她回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工作,任水田机械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1973年,
她曾在哈尔滨的郊区公社、农机站、农机修造厂、任过社长、站长、厂长等职务。1974年,
到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处任工程师,副处长。30多年来,梁军同志一直从事农机事业,有丰富
的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经验,她对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发展做出了贡献。
白金鹏 男,回族,1898年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住德都县青山镇。系县食品公司退休
工人,县政协委员,县武术家协会顾问。他出身贫寒,18岁时因不满贪官恶徒对百姓的欺凌
,遂投身于武术高手丁玉瑞门下学武。成为清朝皇室保镖铁腿王老五的徒孙。他经过多年的
刻苦练功,精通了太祖长拳、少林十二路弹腿(四教)、八棰拳、名门户散手、长胜刀、四门
刀、大杆子、大枪、双登棍、二节棍、三节棍、手梢子、双手带、春秋大刀、齐眉棍等武术
技法,尤以腿功见长。到德都后,他在工作之余择纳弟子,传授武功,开本县武术界之先河
,享有较高声誉。白金鹏老人性格豪爽,平易近人,思想开通,注重武德。他经常告诫弟子
要以武健身,不能以武逞强,故时下他有弟子50余人,虽人人身怀武技,但在白金鹏武风的
熏陶下,无一人恃强凌弱,而帮助公安部门制服歹徒,见义勇为者却大有人在。
朱乃庭 男,汉族,1911年生于辽宁省辽中县,现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
师。朱乃庭1925年来德都县,于1928年在德增厚药店做中药调剂并自学中医。1934年,在树
春恒药店坐堂行医,1935年,考取汉医合格。1936年自设树春堂诊所。1953年晋升为中医师
,1954年以他为主组成德都县第一家联合诊所。1957年调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77年
,他撰写的《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体会》学术论文,在黑龙江省地区中医学术会上进行了交流
。1978年,他撰写的《月经闭止活血化瘀分型治疗》、《乳汁缺乏证临床类型治疗》两篇论
文,在《黑河医刊》上陆续发表。1980年,他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981年,他又撰写
了《痹症》、《历节风》、《便秘》、《产后腹胀》等4篇医案,刊载于《老中医医案选》上
。1983年1月,他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治医师。朱乃庭老先生行医长达半个世纪之多。他以精
湛的医术和谦和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于1980年和1984年
2次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柳春璞 男,汉族,192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其父为其免受祖
辈不识字之苦,送他读了几年小学。后弃学当工人、农民,到齐齐哈尔市当马车夫。1942年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伪龙江省第一国民高校。1947年4月齐市解放后,又考入省联合中学
师范班。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西满军区学生战地服务团赴四平前线。建国后,他
先后任国营农场场长,北安市农业局长、德都县农业科长、农办主任、科委主任、政协副主
席。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气象经验。曾多次给县委提
供科学性较强的建议,并在生产中得到验证。1965年,他总结《少耕法》在全县推广,比全
省推广克山农场的此法早了6年。他1964年发明的“节柴灶”和1967年发明的节煤灶均在全省
推广。1985年他离休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知识,被聘为省《退休生活》通讯员,物
价检查员,“消费者协会”顾问,县科协名誊副主席。
蒋尚本 男,汉族,1926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盘山村,出身下中农家庭。少年时期因不
愿忍受继母的冷遇而离家出走,立志出人头地。1943年春,入崇安县武夷官国民党第三战区
失学、失业青年拈训所,同年加入国民党部队。1944年,入武冈县国民党中央军校二分校短
期班学习,1945年11月,又考入成都国民党中央军校,为21期2大队7中队中士学员。1947年
8月军校毕业时,集体加入国民党,先后任少尉和中尉排长。1948年10月27日,在辽沈战役黑
山阻击战中,被解放军俘虏。蒋尚本被俘后,曾在辽西郑家屯解放军一团二营五连和黑龙江
汤原县香兰农场当学员。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在人民政府的教育下,蒋尚本对自己
过去的历史深恶痛绝,决心好好劳动,为新中国做点贡献。1954年,在宝泉岭农场土地测量
时,他被评为二等先进工作者。1956年,他在黑龙江省土地勘测局任技术员时,因对平板仪
升降螺、地形细部测量法等进行了技术改进,被单位授予三等先进工作者。为了干好工作,
他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经过5年函授学习,1966年他获得了华北水利学院毕业证书。1969年来
德都县工作,1972年~1974年,他在卫星运河德都指挥部任技术员时,勤奋能干,多次受到
领导表扬。1978年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蒋尚本晋升为水利工程师。他负责搞的龙
丰改水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使病区群众很受感动。
在青山镇的改水工程中,蒋尚本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到大口井现场指挥施工。工程紧张
时期,他中午带饭野餐。因不会骑自行车,每天往返需走二十多里路。当时他血压高达140~
260水银柱,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他却不肯,仍带病工作在第一线。结合工程需要,白天忙累
一天,晚上学到深夜。在引河水的吸水管中,他采用塑料管对口粘接新技术,使安装工作顺
利进行,全镇人民提前吃上了合乎饮用标准的自来水。他以精湛的技术和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的事业心,为德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贡献。1983年,他被评为县劳模,1984年,他被黑河地
委、行署授予“黑河地区优秀知识分子”光荣称号。
关杰 男,满族,1926年生于齐齐哈尔市,中共党员。现任县人民医院技术顾问,副主
任医师。他于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4年调任德都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1975
年到黑龙江中医学院进修中医,1979年开始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1983年1月晋升为中西医结
合副主任医师。1964年以来,他有10篇学术论文在省、地、县学术会上进行交流。其中《关
于使用核糖胞苷治疗10例小儿腺病毒性肺炎》和《药泉山矿泉水治疗一例慢性皮肌炎报告》
等文章,分别在省儿科学会和省矿泉学会上宣读交流;《中西结合苦参注肠治疗细菌性痢疾
》、《婴儿挛痉症30例临床分析》等学术论文,分别获黑河地区和县科委奖励;1984年撰写
的《测量新生儿、乳幼儿肝脾值》一文,发表在《黑河医药》学刊上,关杰曾当选为县第六
、八、九届人大代表,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县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
张洪亮 男,汉族,1927年生于山东省城武县。中共党员,现任副主任医师,县卫生局
研究员。张洪亮1945年1月参加新四军,历任医务班长,团卫生队副队长,卫生连连长等职。
1954年11月转业到地方,1955年3月来德都工作,历任卫生防疫站站长、爱卫办负责人、县中
医院副院长、地病办副主任,1983年1月晋升为地方病副主任医师。张洪亮是通过自学成材的
高级医务工作者,他曾参加过东北军区和黑龙江省卫生厅举办的医务培训班。无论是战争年
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均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神。他撰写的《关于克山病病因、抢救和防治方
面几点粗浅体会》、《4216例急性克山病情况初步分析》等论文,分别在1980年黑河地区医
术学术会和1981年县学术会上宣读交流。1984年,他当选为县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
程洪才 男,汉族,1928年生于本县和平镇利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给地主
放猪、放牛、打零工。1947年6月参加革命队伍,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辽沈战
役和平津战役。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飞行大队长,飞行副团长,师副参谋长等
职,是一名优秀的三种气象飞行员和三种气象飞行指挥员。1981年12月,转业到湖南株洲市
电力机车工厂附属机械厂工作,任副厂长。
胡桂琴 (女),汉族,1929年生于辽宁省建平县小塔子沟。1946年迁入德都县,1951年
参加工作,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商业工作中,自觉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争当一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营业员。经常主动帮助顾客挑选商品,百挑不烦。她努力钻研业务,
不断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德都县商业战线的一名标兵。1961年~1972年,连续12年被
评为县、地、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宋兆臣 男,汉族,1930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县,曾任县公安局局长。他出身贫寒,1947
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区团委书记、区党委副书记、公社党
委书记、青山镇革委会主任、保卫部主任、副县长等职。他担任公安保卫领导工作近20年时
间,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领导才干。在亲朋、人情、物质面前,他铁面无私,维护了法
律的尊严。他虽然患有肝、肺等多种疾病,却从来舍不得时间休息,总是和侦察员们摔打滚
爬在侦破第一线。他曾多次亲自追捕歹徒,和不法分子短兵相接。也曾经常深入监所和罪犯
谈话,了解破案线索和进行政治感召。1984年11月22日,他率领公安干警,以高超的侦破技
能,仅12个小时,就破获一起重大的杀人抢枪案,将2名罪犯捕获。
做为一名人民卫士,他的名字使罪犯闻风丧胆,使群众感到安乐心宽。在他的领导下,
县公安局破案率日益提高,全县社会治安稳定好转。县公安局多次受到省公安厅和省政府的
奖励。宋兆臣也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称号,荣立过两次二等功,并于1985年出席
了全国公安战线英模会,受到表彰。
牛德林 男,汉族,1934年7月生于辽宁省辽中县肖寨门村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幼年
时随家逃荒到德都县。新中国成立后,牛德林有幸上学读书。由于他刻苦学习,思想进步,
于1954年7月在德都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初中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团总支书记
。
1956年9月,牛德林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教学认真,善于钻
研,对工作兢兢业业,于1964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树立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标兵。1964年~
1965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80年~1981年,牛德林到北京大学经济系
攻读经济史学,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马列主义教
研部副主任,边疆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现任经济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边疆经济研究
》杂志主编。
80年代以来,由牛德林主编、副主编、参编的专著、辞典、教材有:《黑龙江国营农场
经济发展史》、《中国人口、黑龙江人口》、《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辞典》、《政治经
济学习指导》、《社会科学自学提要》、《马列主义题解纲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
面高涨》、《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乡镇集体经济实践
经验选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边疆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授提纲》
、《经济学说史概要》等大量著述。他还在《新华日报》、《经济学动态》、《学习与探索
》、《学术交流》、《奋斗》、《教育研究》、《学理论》、《教书育人》、《远东经济导
报》等27种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专论近百篇。
牛德林教授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外,还担任着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会副秘书
长、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教研会副理事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秘
书长、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等十几个社会兼职。他在黑龙江经济学界颇有威望
。
张宝志 男,汉族,1935年7月生于德都镇。1951年7月毕业于绥化师范学校,回德都县
第一小学工作5年后,于1956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60年大学毕业,1963年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北安县、呼玛县、辽宁省辽阳市辽化宣传处从事政治理论研
究和宣传工作。1978年调入辽阳化纤学院,继续从事政治教育工作,曾参加编写了《中国革
命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技术经济教材》等书,并在有关学术刊物发表了《马克思与
资本论》、《论黄金的价值》等论文。张宝志现任该院副教授。
张亚斌 男,汉族,1938年7月生于德都镇。1961年在沈阳药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因学习
成绩优异而被留校任教。1973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微生物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
授。曾参加《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写及菌种选育等项工作。
尹玉芳 (女),汉族,1938年生于济南市,中共党员,曾任德都县百货公司工会主席。
她从1956年参加工作后,先后当过营业员、服务员、登记员、旅社主任、百货商店书记等职
。尹玉芳二十多年来一贯对工作满腔热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干
着不平凡的事业。她常常早上班,晚下班,利用业余时间顶班工作,有300多个节假日没有休
息,加上业余劳动时间,共有1000多天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她对待旅客、顾客象亲人一样温
暖。在向阳旅社工作时,她接站、送站、帮助旅客就医、做饭、熬药、代买车票。一次一位
来自河北省的旅客得了消化道出血病,她立即将患者护送到医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使患者脱离了危险。旅客称赞她说:“尹大姐真是咱们的贴心人”。1979年~1985年,尹
玉芳多次被评为县、地、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服务标兵、中共优秀
党员。
王福权 男,汉族,1941年出生于德都县,1960年毕业于北安市商业财会学校,中共党
员,曾任县财政局长,助理会计师;同时兼任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县书法学会主席,
黑河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县武术家协会主席。
他自幼酷爱书法,始学欧阳询体,后学柳公权、赵孟烦楷书,兼习行、草,小楷承钟绍
京之体。1974年,他受到书法家蓝仕壁的亲诲,深得教益。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练
笔,在楷、行、草、篆、隶书和篆刻上均有较深的造诣,但唯篆书吸众家之美,成自家独特
风格,最见水平,曾受到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好评,他本人也被列为该院函大“优秀毕
业生”。1974年以来,他多次参加了全国美术、书法、篆刻展览,屡获一等和特等奖。从19
80年至今,他在每年一度的富裕、嫩江、讷河、黑河、五大连池、辽宁、盖平等市县联合举
办的美术、书法大展中,多次获奖。1985年后,他连续参加了全省和全地区美术、书法展览
,其中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黑河日报》、《黑水杂志》、《民间文学》上刊载。他曾参
加了黑龙江省书法代表团(一行4人),赴安徽省进行书法学术交流并展出作品,被列入《中国
现代书法家名人辞典》。另外,王福权还多年坚持习武,是德都县武协主席。
姜万成 男,汉族,1947年生于德都镇。他1972年黑河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长
期担任“双差班”班主任。姜万成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一心扑在教学上。他从“双
差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反复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然
后,他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在病中,他都坚
持为后进生补课,牺牲了自己大量的休息时间。姜万成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同
教学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转变“双差生”、培养优秀学生的丰富经验。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
践撰写了许多论文,其中《从实践出发,做好班主任工作》、《做一名祖国大花园里的辛勤
园丁》、《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学班主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等论文,在全县和黑河地
区交流后,影响很大,促进了教学工作。
在姜万成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的“双差生”变成了合格的毕业生,他们有的走上
工作岗位,有的上了大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姜万成无私奉献育人才的精神,赢得了广
教师生的敬佩,他多次被评为县模范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获得金质奖章。
郭文春 男,汉族,笔名“郭老傻”、“药泉山民”,1974年生于德都县太平乡。他自
幼酷爱艺术,1963年,曾有一个保送上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机会,因家庭生活困难而丧失良机
。“文革”中,本省著名画家兰仕壁下放到德都作画。郭文春想拜他为师学画,多次相求未
被应允,郭文春便下班后去文化馆偷其艺,回家后凭脑子记的去画,日久也见成效。
作为一名粮食部门干部,郭文春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练画至深夜。从1973年开始,他把
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画上,有时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有一天,他画画时把涮笔水喝
了,别人提醒他,他开玩笑说:“喝了好,吃在心里了”。他看见别人的画就照着描,看见
山水花草就写生,游览名胜古迹回来后就“存档”,有时还即兴配诗。郭文春6口之家,生活
较拮据,但他每年仍要挤出几百元钱买笔墨、资料、纸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勤学苦练中郭文春的画技日益提高。他的花鸟和山水画以其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清新别致的风格而闻名县内外。求他作画的人越来越多,从家庭装饰到商店、饭
店壁画,从德都县到五大连池市,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墨香。十几年来,郭文春共作画1000多
幅,作诗300余首。他的花鸟、山水画多次在《黑河日报》上刊登,其一幅《药泉风光》曾在
北京获全国商业职工美术3等奖。
张淑琴 (女),1949年生于德都县太平乡。高中毕业后曾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69年
参加教育工作,1981年担任第一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她工作热情高,肯动脑筋,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
活动。在“三热爱”教育中,她组织全校少先队员搞了“我爱祖国”集邮展览,让学生们通
过画面来了解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科技和“五讲四美”活动
中,组织学生赛风筝和贴“四美”窗花。为搞好思想品德教育,她改编了童话故事《妈妈的
好孩子》、《在雷锋精神鼓舞下》等幻灯片脚本,求美术教师绘制幻灯片,给孩子们放映,
收效良好。她设计了“我们的祖国在前进”、“飘扬吧,少先队队旗”、“红领巾颂”、“
我们爱科学”、“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人争戴新风尚的小红花”、“百花园中小雷锋
,乘做火车进北京”等主题队会。部分队会获黑河地区一等奖,有的队会在全县进行观摩。
平时工作中,她注意收集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编写成诗歌、快板、相声、群口
词等短小的文艺节日,多次汇报演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每年元旦,她都组织少先队员进
行慰问老师的活动,召开“老师,您好!”主题大队会,使许多老师受到很大鼓舞。
张淑琴用汗水和爱心,探索出一条少先队活动的路子,并取得很大成绩,受到了学校和
社会的赞誉。1982年,她被评为省“五讲四美”优秀教师,1983年获“全国优秀辅导员”光
荣称号。
赵亚梅 (女),汉族,1968年生于德都县青山镇,身高1.70米,现任黑龙江省自行车女
队队长。她自幼爱好体育,性格倔强,体育素质好,踝关节支撑力强,10岁入县体校学习。
虽然姐弟较多,家庭生活困难,但家长非常支持她的爱好,为她在体校的训练提供很多方便
。父亲天天起早送亚梅去学校出操,母亲不断给她加强营养,姐弟们也总是将好吃的东西多
让给亚梅一点。由于亚梅的勤奋努力和王大威教练的训练有方,赵亚梅的速滑成绩提高很快
,1980年后,多次打破县记录,并在黑河地区小有名气。1984年4月,她被输送到黑龙江自行
车女队,同年8月,参加全国青年赛,获女子3000米追逐赛第二名。9月份,代表中国参加了
有日本、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比赛的国际羽王杯自行车邀请赛,荣获银牌。在1985年全国青
运会预选赛中,赵亚梅以1分19秒44的成绩打破青年女子场地自行车1000米计时赛全国记录。
以4分9秒28的成绩打破青年女子自行车个人3000米追逐赛全国记录,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健将
级标准,为黑龙江省和德都县故乡人民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