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带岭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是伊春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直
属林业实验局,体制为政企合一,是一个新兴林业区(局)。
“带岭”之名由附近“达里带岭”山脉名称而来。地理座标为东经128度37分46秒至
129度17分50秒,北纬46度50分8秒至47度21分32秒。地处中温带,届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
气温摄氏1.4度,无霜期115天左右。版图是纺锤形,南北长,东西窄,北大南小,南北
高,中间低。东与南合林业局相邻;南与朗乡、南岔林业局接壤;西与桃山、铁力、朗
乡林业局毗连;北与乌马河林业局交界。境内有绥佳铁路东西横跨,南北有带岭至浩良
河镇、带岭至乌马河公路贯通。交通比较便利。
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人工林地绵亘百余里。山上生长着红松、云冷杉、水曲
柳、白桦及三棵针、刺五加等一百余种乔灌木,有黑熊、马鹿、水獭、飞龙、鸳鸯等二百五
十余种野生动物。还有蕨菜、黄瓜香、猴头、木耳等千余种草木植物和菌类、藓类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白垩立, 水晶石、石墨等。境内有大青山(又名万青山),石帽顶子
山、芦吹山、老荒山、四平山五座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境内有永翠河、西南岔河、大
青川河三条主要河流。全局总经营面积97,743公顷,林木总蓄积量截止1985年有986万
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总面积56,289公顷,总蓄积量860万立方米;人工林总面积为26,568
公顷,其中人工成林面积19,391公顷,蓄积量126万立方米。自五十年代初逐年营造的人
工林,已大面积郁闭成林,并开始间伐利用。全局木材年生产量为17万立方米,年消耗
森林资源约31万立方米,资源消长基本平衡,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青山常在、永续
利用”的理想已基本变为现实。
自1964年带岭区与带岭林业实验局政企合一以来,本区既是地方政府,又是林
业企业,同时又是实验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地方党政机构有中国共产党带岭区
(局)委员会;带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带岭区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伊春市带岭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带岭区(局)纪律检查委员会。还有区工会、共
青团、妇联等组织。省、市直属企事业单位有黑龙江省林业职工大学(林业管理干部学
院)、伊春市水文大队水文站、伊春市物资局大青川物资库、伊春电视差转台等。黑龙
江省林业机械研究所曾设在这里,1983年迁往哈尔滨。
带岭区境内的凉水自然保护区(东北林学院凉水实验林场),是东北林学院教学、
科学实验重要基地之一。其四周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六个林场接壤。总面积6,394公顷,
林水总蓄积量为140万立方米,其中以红松为主体的林分占绝对优势,占有林地面积
64%,占总蓄积量的77.5%,境内森林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是我国现存的较大片原始
红松林基地之一。
1953年,凉水自然保护区进行森林采伐作业。1958年3月,东北林学院开始在此建
实验林场。1979年9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改为凉水自然保护区。
带岭林业实验局是中型企业,担负林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双重任务。局下设13个经营
林场,还有汽运处、贮木加工厂、发电厂、科研所等单位。全区总人口37,021人,有
汉、满、回、朝鲜、蒙古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35,897人。全区现有林业
职工7,292人,青年5,981人。年均生产木材17万立方米,锯材加工5万立方米,年均造
林25,000亩。198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4,012万元,其中木材产值1,530万元。林产工业
产值812万元,多种经营产值和劳务收入1,085万元。1984年,带岭林业实验局被黑龙江
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带岭区被黑龙江省命名为“文明单位”。同年
获国家经委“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
(二)
带岭早在先秦时代,就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肃慎族生息活动的地方。境内出土的镰
刀、镐头等金代铁器和生产、生活用具,造型独特,工艺先进,说明境内当时已有人垦
集山特产品。此后,居民渐增。有的沟系,即以入山者姓氏命名,相沿至今。
1937年,日本军队侵入带岭林区,向这里派驻了守备队和森林警察等三百余人。1938
年3月,绥佳铁路带岭区段动工。日伪强迫中国劳工伐木修路、架桥、烧炭。由于
劳动繁重,衣食条件恶劣。瘟疫盛行,劳工死伤者甚众。1940年,绥佳铁路全线通车,
交通封闭状况随之改变。从此,日伪大量掠夺带岭森林资源。同年,成立了伪北安营林
局带岭营林署,划出79,700公顷红松原始林为实验林。由于入山工人及居民增加,又设
立伪汤原县带岭村公所。管辖范围,东至晨明、桦阳,西至朗乡、小白。在密林中被迫
从事伐木作业的中国工人,过着衣不遗体,食不果腹,缺医少药,死后曝尸荒野的悲惨生
活。截止东北光复,日伪在带岭林区共采伐木材140多万立方米,加工木材12万立方
米。由于日伪掠夺式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日伪残暴统治道到中国人民强烈反抗,境内密林深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两军,
一度在此安营扎寨,依托山林频频袭击驻扎在带岭的日本守备队,曾击毙守备队干泥部
队多人。1943年6月,以马克正为首的3名抗联战士袭击带岭镇内鸦片配给所,销毁其全
部鸦片,使整个绥佳线敌伪为之震惊。在伐木工人中,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等反满抗
日组织,同日伪进行秘密斗争。境内抗联赛营、联军办事处、被服厂等历史遗迹至今犹在。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1946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江省人民政府,派张学第
等来带岭等建林业生产领导机构。同年5月,带岭林务局正式成立,领导群众开展清匪反
霸斗争,组织工人恢复生产,生产木材,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同年秋季,汤原县政府
派土改工作团来带岭开展土地改革,并发动群众做军鞋、送军粮,开展支援前线活动,
社会秩序初获安定。
(三)
带岭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始于五十年代初。1949年7月,原合江省带岭林务局改为
松江省汤原县林务局带岭分局。1951年秋,带岭林务局划归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直属,
改称带岭森林工业实验局。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局。变为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实验基
地。同时将营林工作纳入中心工作轨道,打破林区“只采不育,靠天吃饭”的旧习。于
是在日伪盗伐后的荒山秃岭上开始营造大面积人工林。在营林实践中,通过反复试验,
大胆革新,总结出“选育良种,适时整地造林,适地适树,针阔混交,大苗密植”等一
整套成功的经验。人工林平均成活率针叶树达90%,阔叶树达85%。1959年,带岭营造
的人工林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命名为“人工丰产林”,《黑龙江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
省林区走人工车产林的道路,带岭经验在东北、内蒙林区全面推广。
五十年代以来,带岭林业实验局作为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和中央林业部的直属生产与
科研相结合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初期,生产手段落后,机
械燃料匮乏,带岭局成为推广新工具的先行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研制的冰雪槽道、架空
索道、单轨木轮车、双轨滑杠、“五一”平车等新工具相继用于生产,并在北方林区推
广。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林业机械设备,首先在这里进行实验。1953年,首次从苏联引进
瓦克勃双人电锯;1954年,引进悉尼麦K—5单人电锯;集材用KT—12拖拉机以及绞盘
机装卸车等设备。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努力,以机械作业代替了弯把锯采伐、牛马套子集
材、人力装卸车的落后作业方式。到六十年代初,木材采运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常年流
水作业。
六十年代初,外国森工专家撤离, 设备、油脂燃料来源紧缺;加之三年自然灾害,
给生产和职工生活带来很多困难。面对严酷现实,全局三千多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大力改革工具,推广新技术,
实行采育结合,提倡文明生产,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在企业管理上开展增产
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推广作业计划,实行班组经济核算,大力推行“采、集、运、造
一条龙”作业法和贮木场管理的“三清一化”,以及定包合同等一系列经验,有效地克
服了困难。
1964年,经中央林业部领导同意,带岭局局长宋莹亲自主持试行营林村制度,探索
森林经营的新路子。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干扰,未能继续试行。
森工生产由干加强技术管理,密切工序衔接,减少窝工浪费,注重经济效益,1964
年,木材生产劳动生产率曾达到人均年产503立方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木材生产成
本每立方米16.86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全区(局)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和人们的精
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生产管理上改革领导体制,下放权利,实行一系列讲求经济
实效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提高,职工收入
增加,生活显著改善。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实行和国家对城镇建设、职
工生活福利建设事业投资的增加。带岭镇内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集中供热与自来水为千
家万户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职工住宅基本实现砖瓦化。城镇规划井然有序,市场繁
荣,物资丰富,一座新型林业城镇已初具规模。
(四)
带岭素有育林、育人、出经验的美誉。上级领导机关对带岭各项事业发展极为重
视。五十年代中期,林业部在带岭设立了森工实验学校,采取局、校合一,教学与生产
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建校三十余年,局、校隶属关系虽几经改
变,但它立足于林区,为林业培养管理技术人才的基本任务一直未变。共为黑龙江省和
全国各林区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骨干12,000余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林业企业的
领导力量和技术骨干。其中林业局长136人,工程师和机械师110人,企业基层领导干部
5,898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776人。1984年2月,带岭林业干部学校经黑龙江省政府
批准,改为黑龙江省林业职工大学,同时又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管理干部学院。
带岭林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和模范人物,为林业生产建没做出
了重要贡献。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是模范共产党员张子良,他是1936年在陕北参加革命
的老干部,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和中央林业部任职,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
政府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他响应党中央号召,自愿要求到带岭
林业实验局工作,全心全意投身林区建设事业。他在带岭任局、校党委书记期间,经常
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
拥护。在营造人工林、节约木材、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宋莹曾留学苏联,获苏联林业经济副博士学位。他在带岭工作期间,对技术业务精
益求精,不断进取,常年深入各林场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科学的办法指挥生产,管理企
业。他领导实验的营林村,在我国的森林经营体制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大胆探索。还有
张学第、毕德育等一大批企业领导干部,也为带岭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带岭林业实验局作为林业对外开放点和综合实验基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和关怀。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赵紫阳、谭震林、李雪峰、王任重、刘澜涛、江华、
郑天翔等先后来此视察工作,为林业生产建设做出许多重要指示,对带岭的建设和各项
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带岭林区以其在国内外的声誉,赢得了许多
外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国际著名记者、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新西兰林业专家里查
森等,以及联合国、芬兰、瑞典、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许多林业
专家、学者相继来带岭参观考察,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带岭局蒋基荣、关士才、周永
言、孟昭贵、贾琪功、李文杰等领导及肖永贵、孔繁明、刘汉田等工程技术人员,也曾先
后出国援助及考察访问。
位于永翠河畔的带岭苗圃,是黑龙江省建立最早的苗圃之一。日伪时期遗留于苗圃
附近的人工落叶松,现在仍保留数十株,以供研究考察。解放后,企业逐年投资改造,
坚持科学育苗、科学管理,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内先进标准。1985年经省森林工业总局检
查验收,被定为国家一级苗圃。
带岭现有林区公路480公里。林间公路通往各沟系,平均每公顷林道密度5米,接
近世界林业经营先进国家水平。
带岭科学实验工作历史较久,科技力量也比较雄厚。在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方针的指
导下,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全局现有科技人员398人,其中工程师65人,
助理工程师77人。局设有林业科学研究所,所内设种苗、营林、森保、机械、采运、情
报等研究室,有科研人员110人。科研所研制的人工休整地机、森林鼠害防治、飞机灭虫、
红松种子园等研究项目,在我国林业科研事业中走在前列。护林防火工作始终是全区
(局)工作重心之一。1980年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机械化扑火专业队伍,在全区形成
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防火联络网,做到预报及时,扑救迅速。经过
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到1985年,实现33年无森林火灾。
带岭区(局)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现有省林业职工大学一处,职工业余中
专一处,技工学校一处,还有乐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凉水)一处。现有3所普通中
学,1所中小学合一的大青川学校,14所小学,在校学生7,320名,教师468名。局每年
拨出教育经费110万元。从1983年以来,实行山下集中办中学,各林场升中学的职工子
女已全部集中(寄宿)山下就读。从1984年以来,区(局)逐年增添广播、电视设备。
除每天播映中央和省、市节目外,每周还播放两次自办电视节目。镇内有文化馆、图书
馆、俱乐部、新华书店以及个体说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性体育运动非常活跃,有
些运动员在省、市级运动会上它造了好成绩。林业职工医院总建筑面积5,287平方米,
有医务人员125名,110张病床,配备B型超声诊断器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林业职工全
部实行公费医疗。
地方工业有木器厂、服装厂、陶瓷厂、食品厂、饮料厂、木旋厂等,年总产值三百
余万元。全区蔬菜平均年产两干多万斤,春、夏、秋菜基本自给。多种经营生产起步
虽晚,但发展较快,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都已初具规模。涌现出
一大批多种经营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1985年,全区多种经营生产年产值和劳务收
入达1,085万元。
带岭城镇建设发展较快。近几年相继建成翠滨、站前两处小型公园。镇中心、育林
路和迎宾路两侧建起一幢幢新楼新宅,职工住宅已向高层建筑发展。镇内迎宾路已铺上
油渣路面,育林路即将建成水泥路面,两侧花坛整齐,绿树成荫。
(五)
带岭建局以来,共为国家生产统配材718万立方米,上缴税利18,858万元,为同期
国家投资的3倍。全区(局)拥有固定资产8千万元。一个厂房林立、街道整齐的新兴
林业城镇基本建成。
为了振兴带岭,繁荣林区经济,全区(局)人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指引
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立体开发森林资
源,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到本世纪末,可使森
林资源蓄积量由目前986立方米,增加到1,699万立方米,木材产量可恢复到年产30万
立方米水平。形成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全区(局)工
农业总产值实现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