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地质地貌
带岭早在远古时期(约八亿年前),就已变为陆地。后经多次地壳升降运动,海陆
变迁,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形成现在的地貌轮廓。而后长期受外力作
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形状。
带岭地质构造多为折皱;从横断剖面看,折曲线多是北东—-西南向,西南局部地
区有微型断层。
全区分为永翠河流域的北部山地和大青川河流域南部山地。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分为
剥蚀—--堆积地形,坡积裙和堆积地形,河漫滩。
本地均为第四纪地层覆盖。上部以亚粘土为主,下部碎石增多。该层与花岗岩为假
整合接触,分布于河漫滩地带的岩层,分为亚粘土、中细砂、砾石和卵石。
带岭北部山地河深、沟窄、地势平缓。有一座海拔1,090米的芦吹山,山地起伏量
120—-173.2米,5度以下的平坡为10.8%,缓坡为88.4%,陡险坡为0.8%。南部山地
沟宽河浅,地势高低相差悬殊,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大箐山、老荒山等四座高山。山
地起伏量143.8米—-182.2米,5度以下的平坡占17.2%,缓坡占74.6%,陡险被占
8.2%。虽有多处高坡地段,但未形成中高山区域。
大箐山
大箐山,又名鸡冠山。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主峰在区(局)址西南,地理座标为东
经128度59分28秒,北纬46度56分45秒,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7.5公里。主峰海拔1,203米。
大箐山上林木茂密,山的中上腹部生长着亚高山岳桦林,下腹部是针阔混交林。山
势南坡平缓,北坡陡峭。南坡修有盘山公路通往山顶; 北坡有输电线路送电上山。1979
年10月,伊春市在大箐山上建立功率为1,000干瓦的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和省、市电
视节目。
石帽顶子山
石帽顶子山位于带岭境内南部。山脊乐西走向,海拔高1,040米。山势平缓,林木
茂密,因山的形状似一顶帽子,因而得名。
庙山
庙山位于带岭区内南部,介于带岭镇与大青川林场中间。因传说该山上曾建有一座
庙宇,故名庙山。该山山势突起陡峭,怪石嶙峋。山峰状似驼峰,故又名骆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