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凉水自然保护区
第六节 凉水自然保护区
凉水自然保护区,因凉水沟而得名。总面积6,394公顷,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
6.25公里。原是带赂局的一个伐木场,后划归东北林学院,为其附属实验林场,作为教
学、科研活动的基地。场内楼房耸立,绿树成荫。山上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遮天蔽
日,万木葱郁,景色宜人。
凉水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达里带岭支脉东坡。最高山为岭来东山,海拔707.3
米,向南渐次降低至300米。凉水河发源于岭来东山。保护区的森林覆被率为96%,总
蓄积量为140万立方米。境内森林类型多。物种丰富,是我国现存天然原始林基地之一。
境内大部分是未经采伐原始林相,也有经皆伐和火烧后发生的次生林相,还有人工营造
的红松和落叶松林。这些可反映森林演替各个阶段的一些情况。
凉水自然保护区根据资源状况,划为四个实验区:原始森林核心保护区,教学科研
实验区,人工林经营区和次生林实验区。1952年带岭局开始在凉水沟采伐。1958年3
月,经林业部批准,带岭局将凉水划给林学院作为实验林场。此后,每年结合教学和科
学实验进行少量采伐。1979年9月,经中央林业部批准,建立凉水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内设有招待所、食堂、商店等服务设施。公路南通带岭,近达凉水沟山腰和腹部。东山
坡上建有一座37米高的钢结构瞭望塔。登临塔顶,纵览群山,林海一望无际,心旷神
信。1961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偕同夫人王光美曾到这里视察。二十
余年来,该场先后接待过国内外林业专家、学者、中央省市领导以及港澳同胞达二千
余人次。近年来,来此参观、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林农大专院校实习学生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