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用设施

第一章 城建

第一节 公用设施



1940年,绥佳铁路通车后,日伪相继建立带岭车站、警察署、村公所等机构。当时
镇内除机关、站房是砖瓦结构外,大部分商店、民宅均系木板、草泥拉哈和木刻楞建筑。
镇内有名的北川、三合、成茂、义隆、成茂东等几家商号房舍也是板夹泥结构的。镇内
唯一的一家木结构二层楼房,是日伪开办的第一旅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解放后一
度作为戏院,不久因建住宅被拆除。1951年,带岭林务局改为森工实验局,隶属东北森林
工业管理局。带岭村变为区的建制后,城镇建设开始纳入议事日程。当时的局领导班子曾
提出城镇建设初步构图,织经绘纬,划街修路,形成以迎宾路、育林路为中心的带岭镇容。
本区城镇新建房舍动工最早的是人民银行办、百货、食品商店、邮局(旧房),继而向
站前十字街东西北部扩延。带岭银行办事处房舍建于1953年,在八十年代先后又建大青
川、北大桥、永胜三个储蓄所。农行办事处是1981年设置的,地点在育林路东段路北,
一座砖瓦结构的二楼,占地面积为720平方米。邮电局建于1957年,百货商店建于五十年
代初,1963年扩建,总面积1,200平方米。1972年,区商业科又在育林路东西两头建两个
综合商店。西店由青年经营。1976年,在育林路中段又建一座国营蔬菜商店。七十年代
中期,在人口较集中的永兴、双兴两个大队建立两座商店。
五十年代初,镇内饮食业仅有几家私人饭馆和豆腐房。同友饭店(现迎宾旅馆址)
规模较大,公私合营后改名带岭饭店,建筑面积稍有扩展,1976年改称人民饭店。1970
年,在育林路中段新建回民饭店。六十年代初,由修理业、刻字、理发、黑白铁社等组成
的综合服务部,在育林路西段建房营业。1963年,带岭粮食管理所改为粮食分局,下设3
处粮店和一座粮库。1965年,食品厂、服装厂、肉食加工厂相继建立。到八十年代初,
由于市场开放,经济搞活,带岭城镇公私商贸及服务设施迅速发展。
1964年政企合一,带岭局机关办公楼给第一中学做校舍,另在山下大操场北侧建二
层一千平方米的办公楼一座。在此以后,带岭林干校在局址路中段北侧建起3,400平方
米的一座三层楼房,造型新颖,俗称“白楼”。该楼建成后,因质量不佳未启用。“文
革”期间,“白楼”一些房间被少数缺房群众占用,因年久失修,千疮百孔。“文革”
以后,白楼产权划给区政府,八十年代初投资大修,接通水暖管道和照明电路,做为区
人大、政协机关和部分科室办公楼。
在车站北面的原区政府办公楼,政企合一后,改为实验局第一招待所,并在院内沿
南北走向扩建800平方米一座新楼,总面积2,268平方米。五十年代末建在植物标本园内
的带岭宾馆(三层建筑)改为林业局第二招待所,又称带岭中国旅行社。
本区卫生福利设施,主要有五十年代在迎宾路东端北山脚下的职工医院及东北林业
总工会投资兴建的东北林业工人养老院(面积1,500平方米,现为本区职工养老院)。职
工医院门诊部及住院处,为砖木结构,面积2,075平方米,有水暖设施。1958年扩建住院
处,面积494平方米,全院房舍建筑是“工”字型。1976年又增建车库、仓库、制药厂
等,增加建筑面积760平方米。1983年,在永翠桥头(原养老院前空地)又建一座三层楼的住
院处,面积2,598平方米。医院床位增至130张。全院采暖均为集中供热。至1985年,全院
房屋建筑面积达5,927平方米,建筑投资912,280元。
政企合一前,区政府在镇内十字街育林路西段路北建一所卫生院,简易房舍,面积
80平方米;在双星大队建一处敬老院,简易房舍,面积5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初
期,敬老院撤销,卫生院倂归职工医院,两处房舍均改为住宅。
1977年,本区(局)在迎宾路中部路西建卫生防疫站,面积255平方米。
局托儿所,原在迎宾路北侧,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76年,区政府将
原托儿所交给区公安局作办公室,局址路中段北侧的原职工食堂及文艺活动室改建成幼
儿园,共1,100平方米。原房舍有一栋是土木结构,后改为砖木结构。投资169,000元。
职工浴池建于五十年代初。后因房窄屋小,改作文化馆,另于1977年在迎宾路中段
路东、局址路西端重建规模较大的职工浴池,二层建筑,1,075平方米,投资185,000元。
带岭职工俱乐部原系森工实验学校的礼堂,位于迎宾路中段路东。五十年代初修建
的位于局址路中部路北的小俱乐部,一直作区(局)机关大会议室使用。八十年代初,
由企业投资在贮木加工厂门前新建一座面积950平方米的加工厂职工俱乐部,作为该厂
和本区职工文艺活动场所。它的建成,缓解了本区电影放映与文艺演出争场地的矛盾。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山场房舍建筑的更新,多数林场建筑了砖瓦结构,可容纳二、
三百人的职工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