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第三编 森林经营
综述
带岭营林事业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此之前,日伪虽曾建苗圃,植苗
木, 但未造成一片人工新林。建国后,原松江省林业厅派一批营林技术干部来带
岭,与林业工人一起开始进行迹地更新的实验。在无经验、少资料的情况下,采取“摸石过
河”的实验方法,从采种、育苗、整地、造林到人工林抚育管理,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对比实验。摸索
出了种子筛选与隔年埋藏以及机耕、施肥、灌溉、防寒、起苗、换土、假植等一系列育苗有效措施;总
结出了适地整地、适地适树、低湿地筑高床、针阔混交、适时抚育、多种形式防治病虫害等经验。有
些经验,诸如科技人员和工人总结的“深挖深送高提苗、三锹四脚盖好草”,“挖大坑,栽当中,覆好
土,踩实成”的造林口诀等纳入了作业规程。这些经验随即被上级主管部门所肯定和推广。五十年代
末,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专门会议,传播带岭人工更新经验,向全省林区发出“走带岭人工丰产林道
路”的号召。嗣后,采伐迹地人工更新的经验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普遍推开。
六十年代,大面积人工林开始郁闭、营林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低湿地改造、
森林保护、育苗机械化、科学化,以及修筑林间道路等方面。此时,由于采运与营林机构几分几合,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过量采伐,清林进度拖后,造林质量一度下降,采育矛盾突出。中国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营林战线职工付出极大劳动,对许多伐区重新进行清理,对保存率低
的造林地进行补植或重造。与此同时,利用大批知识青年上山参加劳动的优势,一手抓人工林前期抚
育和后期管理,一手抓天然次生林改造和防治病虫鼠害等工作。到八十年代初,全局营林事业步入稳
定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