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人工丰产林

第三节 人工丰产林



“人工丰产林”一词,起源于带岭局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并取得速生丰产效益的五
十年代末。建国后,在森林资源还很丰富,成过熟林满山密布时期,带岭局就面对日伪
掠夺式采伐遗留下来的荒山秃岭、火烧迹地以及解放后新的皆伐迹地,着手进行营造大
面积人工林的生产实验。当时,人工更新还是个新事物,工作试探着进行。从1951年开
始,在寒月、凉水、双河、永翠、南列、木曾、石头河子等地的采伐迹地和荒山空地进
行更新造林。至1957年,全局更新面积61,794亩。通过7年实践与探索,在营造速生丰
产林方面总结出几条基本经验:
一、造林时间。带岭区最佳造林时间是4月下旬至5月上半月;实施顶浆造林为
好。根据南北沟气温差异,每年春季造林沿着从南至北,先阳坡、后阴坡的顺序进行,
最迟要在5月20日左右结束.补植也要在5月末之前进行。
二、造林苗木。红松3年生可以造林;落叶松、樟子松2年生可上山。根据树种习
性、土壤、温度等特点,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一股将落叶松栽植在山中下腹或沟塘等光线较强地带;红松
则多栽植在山中腹的土质肥沃又不低湿的地带,并要避开风口区;而山上腹及土壤瘠薄地区,一般则营造
樟子松。
三、造林工具。初期,使用平头镐刨穴植苗,桦皮罐装苗。1955年,引进苏联郭列索夫式植苗锹(俗
称郭氏锹)。使用郭氏锹进行造林实验,结果工效比镐植高。造林苗罐改用小铁桶,使用时,在桶内放入
少量清水,以保持苗木湿润。从这以后,郭氏锹造林普遍推广。但镐值有其一定优点,至今仍在沿用。
附:
四、造林密度。人工更新初期,曾对造林密度做过每公顷2.5千株、3.3千株、5.5
千株、6.6千株和万株等不伺密度型试验。经多年观察其长势,摸索出不同树种在不
同条件下的合理栽植密度。
五、造林队伍。八十年代以前,强调“以专业队为主,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进行造林。后来,由于专业队力量薄弱,在一段时间内“群众运动”变成了主要方式。
山下各单位的干部、工人,学生,组成造林大军,年年上山造林。各林场、经营所职工
家属由于年年造林,并参加幼林抚育,营林技术日益熟练。成为人工更新重要的辅助力
量。进入八十年代,营林专业队增加并日趋稳定,工人的专业技术也不断提高,特别是
实行承包制度后,造林质量呈稳定或上升趋势。
六、抚育管理。根据人工林头3年必须幼抚(除草、培土)精心管护的原则,从五
十年代开始,幼苗栽植后,营林部门做过“三、二、一式”(即头一年培一次土,锄二次
草,翌年锄两次草,第三年锄1次草)的抚育试验,也做过“二、二、一式”或“二、
二式”试验,结果以第一种效果为最好。但“三、二、一”方式用工多,造价高,劳力不足
时,往往难以坚持。特别是红松苗小,生长缓慢,抚育年次较其它树种多。人工林郁闭
后,要适当进行抚育间伐,清除病腐树;对红松人工林地,进行透光伐,解放目的树种。
对落叶松进行间伐成了七十年代全局营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带岭局人工更新起步较早,至五十年代末,皆伐迹地的落叶松人工林已郁闭成
林,许多荒山重披绿装。与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更新相比,人工林确能达到速生丰产目
的,故黑龙江省委于五十年代末在带岭召开全省林业三级干部会议,省报发表社论,号
召全省林区“走带岭人工丰产林道路”。从此,带岭局培育人工林经验推广于黑龙江省
及内蒙古林区。1951年在带岭东山栽植的落叶松,1985年已小面积皆伐利用,平均公顷
出材量126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