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育苗基地

第四章 育苗

第一节 育苗基地



带岭苗圃建立较早。早在1940年,汤原营林署即派育苗技术员来带岭筹建苗圃,地
点在现带岭中心苗圃所在地(位于带岭镇东北部,永翠河的东岸第一阶地)。当年伐树
垦荒约2公顷。所用工人多数来自日本开拓团,部分是朝鲜人。
1941年春季,苗圃开始筑床打垄,培育红松、杨树等苗木。同年,新开垦荒地7公
顷,营建土木结构办公室、气象站、家属住宅等,总面积为460平方米。至1942年春,
苗圃开始播种红松、落叶松、樟子松、胡桃楸、插条杨树等,育苗面积4万平方米。在
苗圃空闲地上还种植蔬菜等作物。苗圃生产是季节性作业,工人不固定,使用劳力多
少,根据作业最大小招募临时工。
1943年至1944年,苗木出圃利用,部分落叶松、杨树插条移植带岭东山进行造林。
此为带岭人工更新试验之始。
1945年,“八·一五”后,苗圃组织解体,各种苗木遗弃在苗床上无人管理。到
1949年,松江省农林厅在带岭苗圃原址筹建苗圃。起初,仅置1名青苗技术员主持工
作,育苗面积为11,110平方米,年产苗木72.8万株。至1951年2月,松江省农林厅派呼
兰县康金并苗圃技术员吕宣政到带岭苗圃任技术员。是年,苗圃面积扩大到15公顷,实
行作业小区管理。为了规划苗床,平整土地,将伪满遗弃的9年生樟子松(树高1.6米
一1.8米),移植于苗圃四周和现在的宾馆院内,其余移往苗圃一、二区北部和北4公
里原森铁路东侧。
1956年,苗圃进一步扩展。从农业社购买土地81亩,将荒地格刨除,改良土壤,使
圃地连片,形成第三大区,苗圃总面积增至20公顷。同年,黑龙江省林业厅拨给带岭苗
圃匈牙利产413型履带式拖拉机1台;中央林业部拨给55型胶轮拖拉机、五桦犁、园盘
耙,日本产手扶小型胶轮拖拉机务1台,开始以机械化作业代替许多笨重体力劳动。
1958年4月,带岭林管区撤消,苗圃改称带岭森工实验学校苗圃,始建苗圃党支
部。
1961年,带岭苗圃与水翠森林经营所合并。办公室设在北沟5公里(永翠河西岸)。
1963年,苗圃同永翠森林经营所分开,苗圃办公室重新迁回原址。
1964年,苗圃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开始使用55型胶轮拖拉机牵引五铧犁翻地、耙
地、筑床、起苗,对防寒、洒药、运输、浇水等项生产作业也实行机械化或机具化。此
后,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至1981年,苗圃一、二大区已实行管道化灌溉。同年,
修筑石砌围墙2,000延长米。1982年,投资18.5万元,兴建苗圃办公楼、车库、锅炉房
等。同年,第三大区安装管道灌溉设备(全长6,000米),修建3处灌溉泵房。这年秋,苗
圃还改土27亩,更换腐质上6,000立方米。翌年,在苗圃二区北头,修建200平方米砖瓦
结构的苗窖、864米铁栏。局又在苗圃北头(三大区)建立了气象站。同年,又改土45
亩。一个生产全面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的苗圃初步建成。
1985年,带岭中心苗圃被省森工总局评为一级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