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整地播种
第四节 整地播种
整地做床
1950年,苗圃翻地、耙地均用牛马犁(人工扶犁),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8年
改用55胶轮拖拉机牵引三铧犁进行翻地,提高效率近10倍。对翻出的大土块,用胶轮拖
拉机牵引园盘耙碾碎,然后对翻耙好的土地进行平整、施肥。1964年,用55型胶轮拖
拉机牵引拖车送肥,比马车送肥提高工效3倍多。粪肥自积,不足部分再从当地收
购。圃地整平施肥后,开始做床。1950年,全部是手工做床。1970年改用机械作床,佐
以人工修整。
种子处理
1951年,在育苗生产中,首先对红松、胡桃楸种子采取筛选或水选,然后用摄氏
30°一40°温水浸泡一昼夜,捞出后用2%硫酸铜或2—3%的生石灰乳液消毒。消毒后
的种子再进行健芽处理,结果效益不佳。
1953年,开始对红松、胡桃楸种子采取露天埋藏方法。1955年又采取种子隔年埋藏
方法。选择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地方,挖种子窖(窖埋藏种子2,000-2,500
斤)。窖底铺上河卵石,河卵石上面盖10厘米河砂,然后将种子与砂子混拌,其比例是1
:3,砂子含水量60%左右,混拌均匀后放在窖内,厚度40一50厘米,再覆土成丘形。
同时,在客的四周挖排水沟,架荫棚。每窖设木制通气孔,口径5×5厘米。窖内温度
保持在摄氏16°左右。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种子,播种后15—20天小苗即可出齐。
为了巩固红松隔年埋藏的成果,1957年,对种子埋藏方法再次进行改革,建立永久
性的种子窖,用红砖在窖的四周砌上围墙,墙高出地面20厘米,通气孔采用4时的铁
管。
1951年至1973年间,对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等小粒种子,曾采用播前30天至4O天
露天混砂埋藏法,效果虽佳,但费时费力,成本偏高。
1974年,对落叶松种子试用雪藏方法,在窖房里将种子与雷进行混拌,比例为1:
3,在播种前一年的11至12月份进行雪藏。翌年春季播种时取出进行水选,剔去其杂物
及不成熟的种子,将良种播种人床,效果良好。
1980年,对樟子松、云杉采取快速催芽法。在播种前两天,将种子用温水浸泡,去
掉杂物及不成熟的种子,将优良种子捞出晒干,然后播种。效果也很好。
播种
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5日至25日,此时气温在摄氏15°左右。地温约在摄氏10°左
右。播种后25天小苗即可出齐。
播种方法,在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育苗生产均系手工作业。红松青苗一般采用撒
播或条播,播种后用原床上覆盖,厚度0.5一1.0厘米;落叶松、云杉、樟子松育苗,亦
采取条播或撒播方法,覆土厚度0.3-0.5厘米左右;黄波罗、水曲柳、紫极,则一律采
用条措办法,覆土厚度为0.5厘米左右。覆土后,复盖苇帘,以防日晒和鸟害。
1977年,对小粒种子试行机械播种,用25型胶轮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撒播均
匀,速快质高,比人工操作提高工效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