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圃地管理
第五节 圃地管理
苗床防寒
1952年,苗床始用草遮盖防寒。1967年,改为盖上防寒。当时不分苗龄,一律用土
覆盖。有的年份秋末冬初气温回升,雨雪交加,覆土后苗木有霉烂现象。1985年后采用
先防小苗、后防大酋,先防稀苗、后防密苗等办法,对三年生红松大苗则采取半防措
施(苗床北侧裸露,南侧盖土),效果甚佳。
病虫害防治
1953年以来,苗圃主要常见病害是针叶树种幼苗立枯病。曾采用对种子、土壤消毒
防治法。用赛力散、波尔多液、硫酸亚铁等药物进行消毒。苗木出齐后,在立枯病发病
期前开始预防,喷洒波尔多液,浓度1%。7至10天喷洒一次,效果甚好。
叶虫害主要是落叶松球蚜。曾用0.5%的“666”粉或0.1%敌百虫药液喷洒进行防
治。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龟子幼虫(蛴螬)、地老虎(截虫)、金针虫、蝼蛄等。防治
时,先用“666”粉对土壤和粪肥进行处理.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治理”
的办法,控制了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除草
建国初期,中心苗圃除草采用人为除草方法。1958年以来,采取人力与化学灭草相
结合的方法。化学灭草主要在新播地块上迸行。播种后撤上“除草迷”或“扑草净”控
制杂草生长。药力可持续20天左右。
人工除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除草决数,一般新播和新政地块年除草10次;对换床
苗一般除草8次。大步道和小区之间空地,按杂草长势确定除草次数。原则是“除早、
除小、除了”。
灌溉
1951年,苗圃恢复育苗生产后,采用人工担水、喷壶浇灌办法,劳动强度大(一个
劳力一天要担几十担水),效率低,质量差。遇到干旱之年,灌溉不及时,严重影响幼
苗生长。为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机械喷灌。1971年,苗圃实现机
械降雨为主、人工担水为辅的灌溉方法,劳动效率大为提高。到1973年,全部使用人工
降雨机灌溉。八十年代初,修建纵横网络式管道,固定喷灌系统,以管道化喷灌代替人
工降雨机。到1985年,中心苗圃已全部实现管道化灌溉,管道总长6,000米。建有三处
水泵房,抽取河水经晾晒后入圃。
间苗
幼苗出齐后,一般在7月上、中旬进行间苗。新措落叶松,每年间苗2—3次,保
留株数:兴安落叶松每平方米700一900株;长白落叶松每平方米600一800株。新播樟子
松,一般间苗1一2次。在间苗前,提前半天将需要间苗的地块浇少量水,以防土壤板
结、透风,引起苗木死亡。同苗的原则是间劣留优,间小留大,间密留稀。
修整苗床边
一般年修床边两次,其做法是:将步道上的土块打碎,培在床边,使床边成45度
角。遇床有弯曲处。用锹尽量取直。修整床边目的在于防止床边苗木倒伏、折损,以利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苗木损失。
施肥
早春做床前,将粪肥送到做床地块,撒匀整平,一般地块亩施农家肥5干公斤左
右,换床地块亩施底肥2.5干公斤。每年7月份,对新播落叶松和换床落叶松苗进行追
肥两次。第一次主要追氮肥,促进苗木高生长;第二次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追肥
后,苗木是深绿色,生长枝叶茂盛。不追肥的苗木颜色呈浅绿色、发黄,苗木也矮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