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人工更新

第五节 人工更新


植树造林
1951年,在带岭东山、凉水、大青川等地开展人工植苗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栽植
树种为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使用的造林工具为平头锦、植苗罐。红
松每公顷栽植密度为3,300—一4,400株;落叶松每公顷栽植密度为2,500—-3,300株。
造林时间从5月5日开始至5月20日止。每人日栽苗木250株左右。苗木成活率在80%
以上。
1952年,又在东北沟进行秋季造林试验,栽植树种为红松、落叶松两种。试验证明
不如春季造林效果好。
1955年,引进苏联郭列索夫式植苗锹(简称“郭式锹”),中央林业部将此锹列为
造林工具实验研究课题。经一年实验,效率很高,故确定“郭氏锹”为植苗造林主要工
具。一操作方法为“三锹植”。经实践,总结其要领为:“深挖、深送、高提苗;三锹、
踏实、盖好草”,按此要领操作,造林质量好,效率高。原中央林业部部长助理张子良、
带岭高营林工程师吕宣政等,将此实践经验编成《顺口溜》,让造林工人背诵掌握,以
正确操作。植苗造林的劳动组织形式确定每个工组10至20人,男女各半,两人结对一付
锹,一般男执锹,女植苗,一直延续至今。
鉴于春季更新造林任务量大,生产人员少,以及突击性、季节性强等特点,局党委
于1958年决定每年春季搞一次更新造林会战。方法是:在造林前落实地块、苗木、劳力、
时间,培训队伍,编好班组等,搞好造林准备工作。然后各场、所分别召开造林会战誓师
大会。劳力不足的场、所由局里组织山下工交财贸、文教卫生、机关工厂的职工、师生
上山参加会战。称之为“群众造林运动”。造林会战可加快造林进度,但造林质量较
差,苗木丢损亦较多。
随着营林劳力不断补充,专业队伍扩大,春季造林时逐渐停施“群众运动”方法。
1982年,以场、所为单位,推行造林承包责任制。先由局营林处与各经营林场签订《造
林承包合同》,再由场所将造林任务分别包给家庭或生产小工队。造林不合格,局不予
验收,林场不支付工资,并须及时返工,达到质量要求后,方可验收。
每年造林所需苗木,主要由苗圃供应。有林间苗圃的林场(所)自行弥补苗木供应
不足部分。上山的红松、云杉、樟子松苗木以4—5年生为宜,落叶松2年生苗可出圃
上山。七十年代前,造林苗木以红松占绝对优势,约占造林总苗木数的60%。后来日趋
调整,使红松比例下降至40%,落叶松、云杉、杨树比重上升,用以缩短综合轮伐期。
附:
人工天然混交林
营造针叶纯林,抚育时保留目的树种,清除其它树种,郁闭后形成“清堂林”。实践证
明,此法有弊,一旦发生虫害,易于蔓延,不利于森林保护。1958年,试行人造混交林。
方法是:抚育时有选择地保留部分天然阔叶幼树,使其与目的树种共生,效果甚好。最
初,在带岭东方红林场猪场沟人工林地进行一次抚育伐,保留一些长势良好的阔叶树。
翌年春,又补造部分红皮云杉。形成以云杉、黄波罗、胡桃楸、水曲柳为主体的人工天
然混交林。据1985年测查,上层天然林每公顷有875株,平均胸径16.4厘米,平均树高
13米,公顷蓄积达55.84立方米;下层补造的红皮云杉,公顷株数为1,725株,平均胸径
4厘米,平均树高3.9米,公顷蓄积4.4立方米,公顷株数2,600株,公顷总蓄积60.24
立方米。据此成功实例,以后注意了人工天然混交林的抚育和保护。
人工种子林
鉴于原始森林将砍伐殆尽,种源有中断危险的实际情况,带岭局从五十年代末,即着
手培育人工种子林。1957年春,在大青川林场营造30公顷樟子松人工种子林。林地株行
距为1×2米,每公顷设计株数为5,000株,实植株数4,600株,栽植后保存率为87%。
为使其成为种子林,对这些人工林进行第一次透光伐。在其郁团成林后,对其进行间伐
和抚育管理。经三次不同强度的间伐,长势良好。截止1985年,平均树高14.2米,平均
胸径19.24厘米,公顷留株数652株,单材积为0.1672立方米,公顷蓄积量109立方米。
此外,还分别营造了红松、落叶松等人工母树林。
沼泽地排水造林
通过筑高床、扣大城等方法,改造沼泽地,是带岭在营林方面的科学实验项目之一。
五十年代即取得初步成果。在大青川、永翠等地沼泽地上长起大片新林。1966年春,又在
带岭镇东北沟口沼泽地上用机械排水、扣大垄,面积为150亩、此种方式在于提高栽植
点,增加地温,促进泥炭分解,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因而造林成活率较高。在这片机
械筑大城造林地上栽植密度为每公顷3,300株,株行距1×3米。造林后三年,大量白
桦树种随风飘落垅上,从而形成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经1985年观测,落叶松平均高
11.5米,平均胸径12.08厘米。公顷株数925株,公顷蓄积为61,689立方米;白桦平均
树高11.6米,平均胸径9.9厘米。公顷株数925株,公顷蓄积为31.45立方米。合计公顷
蓄积为93.139立米。平均年生长量达5.17立方米。
杨树人工林和杨树红松混交林
在大面积营造针叶树人工林同时,也相应栽植部分杨树。杨树速生丰产,有利于实
现轮伐。带岭局营造杨树人工林始于1965年5月,地点在北列经营林场(现朝阳经营
所)尖山沟,栽植面积为180亩,株行距1×2米。设计密度每公顷5,000株,实栽株数
4,100株。造林后,曾进行两次幼林抚育、一次透光伐、两次间伐。1978年,间伐强度为
18.7%。间伐株数为每公顷598株,保存株数2,602株。1979年,间伐强度为55.8%,间
伐株数为每公顷1,454株,保存株数1,148株。经1985年观测,平均树高12米,平均胸径
为13厘米,平均单材积为0.106立方米,蓄积为每公顷116,516立方米。
1966年5月,在北列经营林场尖山沟(现朝阳经营所)营造140亩杨树、红松混交
林。混交方式按杨树三行、红松两行栽植,设计密度为每公顷5,000株,实值密度3,900
株,保存率为70%,保存株数为2,730株。造林后搞过三年幼林抚育、两次透光伐,长
势良好。这种人工混交林。明显分为两个林层,主林层以杨树为优势树种,次林层是红
松。经1985年观测,主林层杨树每公顷林数为863株,平均树高15.9米,平均胸径16厘
米,蓄积为每公顷109立方米。次林层红极平均高5.1米,平均胸径5.6厘米,公顷株数为
682株。蓄积每公顷8.6立方米。公顷纯株数为1,545株,总蓄积量为公顷117.6立方米。
在七十年代,为了适应大面积营遣杨树的需要,分别在永翠、大青川林场辟设杨树苗
圃。为扩大杨树品种,引进国内外124种杨树,但多数不适本区自然条件,已被淘汰。
红松人工林
五十年代初,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多位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人工林面积较少,后红松
面积逐步上升为优势造林树种。1963年春,在现环山林场南山营造195亩红松人工林,
这片林地设计密度为公顷5,000株,实植株数为4,100株,保存率为73%,公顷保存株数为
2,993株。造后经过三次幼林抚育,生长缓慢。1973至1981年,又进行两次透光伐。从
此红松人工林生长迅速,经1985年观测,此决林地人造红松平均树高8.1米,平均胸径
10.56厘米,公顷株数保留2,425株,单材积0.0533立方米,公顷蓄积129.25立方米。
在大青川经营所回春岭,于1960年在次改迹地上营造了1,350亩红松,到七十年代
中期,每年生长高达半米,长势喜人。后因管理措施不当,导致多种病虫害发生。
直播造林
带岭局搞过多次直播造林,但效果不佳。直播造林始于1950年,在永翠河下游北岸
(日伪时期遗留之荒山荒地),直播造红松林近1,000公顷。翌年,在带岭东山、西山等
地曾直播胡桃楸、红松、鱼鳞松等针阔叶树种200余公顷。直播方法是:对造林地块进
行粗放整地,然后刨坑播种。此种方法收效甚微。1954年至1957年,又先后在凉水、永
翠、大青川等地直播落叶松、红松、黄波罗、胡桃楸305公顷,也由于“三害”(鼠害、
鸟害、鲁害)作祟,保留幼苗甚少。又因抚育管理措施不利,直播造林以失败而告终。
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始于1953年,地点在带岭北山。适子插条者为乡上树种;红毛柳、大青
杨、山杨。香杨等,母本由苗圃提供。前一年育苗,次年将萌条割下,剪成长为10—一
12厘米的插条。栽植时随整地随造。翌年对插条成活率进行调查,发现山杨、青杨成活
率较好。1973年,曾营造大青杨近千公顷。也因抚育管理不利,成活率仅在25~30%。
客土造林
对土质瘠薄的山地、陡坡地,施行客上造林,效果较好。1978年,在东方红林场2
林班,采取客上保墒造林方法,造林160公顷。该地系阳陡坡,中上腹土质瘠薄,对柞
树次疏林改造后,用常规方法造林三次,均失败。1978年春,在总结前三次失败教训的
基础上,局、场领导和技术人员决定改变常规,对之实施客上保墒造林。树种为樟子
松,栽植密度为公顷3,300株。当年成活率达95.6%,保存率88%。
补植造林
更新补植作业始干1958年。此种补植对更新造林地块造林成活率在84一40%的小
班,进行全面补植,此举虽系重复劳动,但实效甚好。补值人员分行分趟分株查看;发
现苗木枯死,当即拔掉,在原苗穴重新补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营造的人工林成
活率不高,除对部分地块进行补值外,对成活率不足40%的地块进行重造。
在实施人工更新造林的三十五年中,补谊作业面积达75,842亩。占人工更新面积的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