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低价林改造
第三节 低价林改造
改造低价林始于六十年代初。1959年,在大青川经营所回春岭日伪遗留的72公顷采
伐迹地上,进行柞树岗(次生林)改造。方法是顺山伐开,然后在伐开带上进行顺山带
状整地。设计造林密度为每公顷5,000株,实植密度为每公顷4,600株,改造后,人工林
长势很好。
1973年,在永翠林场东北沟和带岭东山进行大面积低价林改造。采取宽带改造办法。
每隔4米宽处伐开8米宽的条带,进行刨穴整地。更新苗木为红松、樟子松,总面积
68公顷。此后,每年持续进行次生林改造作业。1980年6月,在大青川回春岭对改造过
的次生林进行实地调查,人工林每公顷保存林数2,696株,红松树高5.5—7.2米,胸径
5.8—9.2厘米,单村积0,00842立方米,每公顷蓄积22.70立方米,保留的柞树林蓄积9.22
立方米,每公顷针阔合计31.92立方米。此后,又在东方红林场对杨桦次生林进行带状皆
伐。开始大规模改造低价林。经多年实践,证明措施得当,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