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第四编 木材采运
综述
带岭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森工企业之一,也是国家最早建立的科学实验基地之
一。1941年,绥佳铁路通车后,日伪在此设营林署,沿永翠河以“拔大毛”方式进
行采伐。至1945年日本投降,共砍伐140多万立方米木材。
1946年4月,人民政权组织派员来到带冷。筹建林务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动群众,清匪
反霸,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巩固政权。迅速打开局面,逐渐使采运作业步入正规。1951年,带
岭成为东北森工系统第一个林业实验局,担负着生产、实验双重任务、此时是季节性作业,手工生产、
牛马套子集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仍很落后。弯把子锯虽然代替了大肚子锯采伐,伐木工人减少一
半,但劳动强度并未减轻;森铁代替流送,运输流程加快,但人力装卸、季节性作业方式仍未改变。
1952一1954年,群众性“双革”运动骤起,平车、木马等20多种新工具勃兴于伐区,初步解决了常年
作业问题,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此后不久,苏式采伐、集材、装车等一套机械设备引进本局。拉开
采运机械化生产序幕。
五十年代中期,伐区与森铁试运原条成功。随着森运机械设备不断增加,以及森铁线路和贮木场
改造的完成,为采运战线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铺平道路。至1956年,以机械化为采这手段的常年流水
作业成为现实,木材生产战线的一场生产方式的改革初告胜利。至六十年代中期,采运机械设备不断
更新。国产集材机械开始代替进口设备;随着各工种技术力量不断增加,文明生产秩序初步确立,本
局采运战线面貌焯然改观,永翠河上下抬“蘑菇头”的劳动号子声已经绝闻。至八十年代初,采运
设备除仍采用捷克、瑞典运村汽车外,其余机械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
在本局40余年的生产实验活动中,总的来看,走的是一条梯形路;但也有失误之处。在采伐方式
上,初期搬用苏联模式,不问林相如何,一律实行大面积皆伐,以致造成个别高山脚岩石裸露,给森
林更新造成困难。
本局木材生产从委托生产到直营作业,从季节作业到常年流水,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生产,大体经
历了三个阶段、十年时间。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与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坚持
从实际出发,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生产手段,改革作业方式,实行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不仅改
变了采运生产面貌,而且为新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本局采运劳动生产率最佳时期,达
到人年503立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低于全省兄弟企业。
40年来,通过生产实验活动,本局出现了许多“全国林业第一个”,如第一个电锯手;第一个油
锯手;第一个电锯造材手;以及第一批集材拖拉机手等。为我国林业建设,也为带岭开发建设做出了
很大贡献。本局从1949年至1985年共生产商品材718万立方米;发明并试验了上百种新工具、新
设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