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解放前后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解放前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带岭还是“青天一顶,原始森林一片”,个别猎民在此筑屋
栖身狩猎。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三、六军经常在此出没。1937年前后,
伪满洲国产业省林野局在军队的配合下,在此进行过航测和观察,发现本区林分为小兴
安岭最佳的代表,并且距松花江又近,决定作为示范经营区。根据日伪林野局出版、东
北人民政府林业部翻印的《汤龙地区林野经营参考资料》记载,日伪把本区誉为“东北
稀有的优美森林地带”,决心要使这里成为“集约合理的典型经营旅业区”、“文化经
营区”。
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夏,由日本人率领、由中国劳工组成的一支采伐队,溯场旺
河、西南岔河而上,在带岭四周及沿永翠河地带进行掠代作业。是年,天热多雨,蚊蠓
肆虐,瘟疫盛行,工人缺衣少食,病伤缺医少药,以致死伤甚多。据伪满《康德新闻》在
报道作业情况时,竞描述成“为决战而增产木材必胜”的壮举。1940年,伪满林野局对
带岭实行直营采伐作业,划定带岭施业区为257,800公顷(包括现在的朗乡巴兰河、
西南岔河流域及南岔区南部地区),划出79,700公顷为实验林,开始进行采运作业。伪
满康德八年(1941年),日伪建立带岭营林署。由营林署设立的官砍股主持木材生产。通
过日、鲜人经营的相内组、冈田组、满洲林业、东亚林业、亲和林业、神洲土木、福田
组等“柜头”,以包工形式将木材采运任务包给大小把头,把头则到附近几个县招募农
民,赶着牛马奔子入山进行采伐作业。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为二人拽的“大肚子”锯和
大斧,专门砍伐径级粗大、无病腐的红松。由于站着拉据,冬季雪深,伐根高达七、八
十厘米甚至一米以上;伐后不清,枝丫满地,森林被破坏严重。
日伪采运作业是季节性生产,冬季套户入山,夏季进行水运流送。不久,修建一条
森林铁路(到“九·三”胜利前,修至北沟29公里),少量木材由森铁运输。木材到带
岭出河,一部份运入火铝厂制成成材;另一部份原木则由满洲林业株式会社经手装运出
山。日伪在8年时间内共采伐140多万立方米木材,两万多公顷林地被践踏。
从“九·三”胜利至1945年末,带岭地方处于无政府状态,木材生产暂时停顿。
1946年初,火锯厂开始割制枕木,由合江作业团体主持生产,枕木交给合江林务局,用
以支援解放战争。4月上旬,合江林务局派李序卿来带岭组建林务分局,恢复木材生
产。半月后,合江省林务局任命张学第为带岭林务分局局长;到任不久,即着手整顿社
会秩序。至1946年冬,深入火锯厂发动群众,开展反霸斗争,打击把头势力,修复发电
设备。绕过两个多月努力,修复3台5吨型内燃机,做了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到1947年
末,由合江林务局包给哈尔滨一家私营包工企业—一玉兴林业承包25,000立米坑木生产
任务。由玉兴林业几个小把头指挥生产。但未运下一米木材,把头即携款潜逃。
1948年,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带岭、朗乡两处森铁开始维修;居住在带岭的工人及
其家属生活得到安置。森铁修复后,给山上运送粮草物资,也装运少量原木及日伪遗弃
在楞场、永翠河两边的木材,并从带岭镇东河坝向恢复生产的火锯厂运原木。为度过经
费不足难关,林务局通过公营、私运及远销近售几条渠道销售木材,积累资金,为发展
木材生产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