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第四节 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伪满时期,虽将本区部分林地划为实验林区,并要经营成“典型示范作业区”,但
对推广新技术、防治病虫害等项目,既无设施实物,又少见报刊记载。当时采运手段、
作业方式颇为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质条件极为艰难、先进设备匮管道乏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
索,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形式,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方法,解
决山场集运材问题。其措施是:
一、修建冰雪槽道、宋滑道。当时森铁机车受坡度、地形限制不能上山,敌对运距
较远、地形复杂地方,巧用天时地利条件,修建冰雪槽道或者木滑道。上段畜力集材;
中段从滑道溜放;下段则以畜力牵引爬犁运到中楞。
二、研制新工具,实行以木运木。1952年,发动工人开动脑筋,试制各种集材新工
具,在技术人员与工人合作下,不到一年时间,全局采运战线出现20多种集运材新工具。
后经上级主管部门鉴定,确定“5·1”运材车、单轨木马、木轨滑杠、单轮滑杠等4
种集材工具为定型推广的新工具。这些新工具就地取材,容易制造,制动性能较好,运
材效率较高。
三、试用无动力、动力两种架空索道及高山集材机、绞盘机集材。对高山脚、坡
度大、地形复杂的伐区,以土洋结合方法,架设空中索道。先后推广过无动力架素及伏
特乌一3型双拖拉机牵引起伏式架空索道集材,还使用过J—80改装的高山集材机、苏
制特勒一3型绞盘机进行高山集材。这几种高山集材设备以高山集材机和校盘机推广时
间最长。
以上几种集村机具,仅推广2—3年时间。当引进的KT一12拖拉机试验集材成功
并正式投产后,这些集运材新工具几科均被淘汰,只有绞盘机集材方式在遇到高山脚
伐区时仍然使用。
在推广伐区新机具集村时,一场学先进、推广新技术、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在全局
各条战线蓬勃兴起。工人孙昌永、田永昌研制出两种台车制动闸,实现台车上山,解决
了集材与森运两大工序衔接问题,带动许多工人动脑筋,找窍门,实行科学操作。1956年
5月,在中央林业部部署下,苏联专家代表团到带岭传授苏联森工生产、企业管理,以
及利用科研成果方面的经验,当即决定首先在带岭推广简易原条装车场、伐区生产工段
管理、森铁无路踏岔线,以及索道集材等4项经验。在苏联经验的启迪下,北列、寒月
等伐木场试用动力与无动力两种架空索道集运枝丫;同年6月,参照苏联经验,又试验
伐倒木集村(即不打枝丫)新工艺。这几项经验虽因条件、成本、效率、安全和操作等
方面原因未能推广开,却使许多基层技术干部、工人看到了机械设备的优越性能,看到
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是采运摆脱笨重劳动强度、实现文明生产的必由之路。在推广新技
术的影响下,初步掌握采运新设备操纵技术的工人们,开展了创造新纪录(时称“放高产
卫星”)运动。采伐工人孟昭贵使用单人油锯,最高日产达561立方米;王丕凤、刘和创造
二人油锯日产863立方米新纪录;伐木工人徐仁芳手拿弯把子锯硬要与油据比试高低,
虽然最终败下阵来,但日产最最高也达到127立方米。在采伐放“高产卫星”的影响
下,驾驶KT—12拖拉机仅有2年工龄的高克石,创造日集材353立方米新纪录;装车工
人战广发用拖拉机装原条,也放出了日装363立方米的“卫星”。森铁28吨蒸气机车司
机刘凤发包车组,创造一次运材42换辆的新纪录。造材工人王凤汉用K—5电锯造材,
台班产量高达768立方米。
由于这些人带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坚持推广新的操作方法,使广大工人群众看
到了实际成果,打破了思想上的禁区,从而为实现全面机械化作业、科学组织生产奠定
了良好基础。从此以后,各条战线以革新技术、改进生产手段为中心的群众“双革”运
动蓬勃展开。至六十年代初,推广以工组联包、工种独立作业、多劳多得为中心的伐区
综合小工队经验,以及八十年代推行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个人承包等经验,从广义
上说,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延续,也是广大职工思想解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