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生产技术管理

第五节 生产技术管理



建国前后,林务分局生产管理部门只有两个科室,分工不细,因事设人。主管生
产的业务科只负责伐区踏察,楞场区划,与套户签订协议书,流送、出河管理,检尺验
收,以及结帐付款等工作。企业无长远规划,也无作业计划。业务管理比较粗放。生产
部署、产品销售、资金支出、定额议价、劳力分配等,往往凭领导干部一纸批条或一句
话即可决定。
1951年,东北林务总局翻印下发了苏联企业管理经验的小册子,并明令各林业企业
必须认真学习苏联,学习五三工厂等先进单位企业管理经验。从1952年开始,以苏联企
业管理为模式,在计划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劳资、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整
顿。针对当时企业存在的散乱无章,责任不清,花钱不计帐,采购无计划等问题,决定
首先要治本;一是减少领导层次,简化生产工序,压缩非生产人员。将3个作业所233
名干部减少到185人,生产工序由7道减为5道。二是推行计划管理制度,按月编制
“生产旺务通知书”,抓好原始记录,严格控制劳力调配,接任务量核算各工序所需的
劳力;加强楞场流送、出河管理,减少窝工浪费,提高劳动效率。整改两年,效益显
著。1951年人日效率为0.19立方米,到1953年提高到人口0.80立方米。其次是防乱:严
格开支手续,解决开支无计划、花钱不记帐问题。采取的方法:一是伐木场实行分开经
营,单独进行经济核算,局主管业务部门将一些具体财会业务下放到基层,使业务科室
跳出事务圈子,抓好成本核算,搞好基层财务监督检查。规定各级干部不准乱批条子,
不准乱花钱,纠正当家不理财现象。同时,允许森铁、制材厂与银行建立直接往来关
系,开展独立核算业务。二是进行清产核资,查清家底,登记上册,明确责任;按计划
采购生产所需的物资材料,防止多采多购,积压资金,使物资供应工作紧紧围绕生产进
行。此后,随着直营作业的全面开展,新机具的推广,以及采集运机械设备投入运营,
林业局生产管理,作业方式也不断采取应变措施,为实现文明生产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中央林业部领导与校、局领导举行接待苏联专家代表团欢迎仪式,随后,
苏联专家达依诺夫、布什金、波洛文根等,先后在带传授苏联森工生产管理体制、技术
培训、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1958年,苏联专家一个组,在带岭进行森林区划指
导示范,中央林业部、省森工总局及各森工管理局一批干部参加学习。使校局各级领导
和技术、业务干部增长了见识。从此,揭开全面学习苏联的帷幕。
根据中央林业部的要求,带岭林业实验局要出经验、出人材、出(科技)成果,并
率先使用国内外新设备、新技术进行采运试验。为此,带岭局在生产管理上采取若干相
应措施:
一、限制采伐量。为了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理想,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
同意,规定采伐量不得超过林木生长量。1952年年采伐量达21.6万多立方米,1953年
21.3万多立方米,到1955年下降到9.1万立方米。并确定生产必须结合科学实验同步进
行。但到1959年后,因受“大跃进”影响,木材产量又有所上升。
二、改进伐区工艺设计。根据苏联森工企业管理经验,营林与森工生产部门实行伐
区拨交、验收制度。伐区拨交之后,由生产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交给森调机构负责调查
设计;由计划、劳资部门编制生产计划及劳力使用计划,并把“伐区生产任务书”改为
作业计划,每月下达各伐木场执行。
三、组织均衡生产,进一步减少工序,压缩人员。森铁实行无人车站,增加车长工
作量,取消7个中间站,减少28人,推行“行车命令书”,给车长配备一台三节挑杆式
电话,便于行车时与调度室联系;推广原条运材后,执行车上一次检尺制度,减少伐区
与贮木场检尺数量不符。工序之间差尺的矛盾。三大工序衔接紧密,生产周期加快。
四、抓好工段、班组管理。根据苏联专家建议,伐木场实行定员管理,划定伐木场
主任、工段长瓦技职人员的职责范围。同时,加强定额管理,对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工序
进行定额考查测定,适时修改劳动技术定额,推行计件工资制。伐木场建立生产、准
备作业两个工段(此时营林与采运分开),生产工段主要承担采运管理、劳动力使用、班
组核算、原始记录等工作;准备作业工段承担伐区准备作业、工舍修建、新机具制做及
装车场安装等业务。工段长填写好生产日报,上报伐木场调度员。伐区作业实行评议制
度,作业质量不合格及时返工;小径木不集净,伐根超高,不予验收。1957年后,采运
战线实行“流水作业生产工序图表”调度制,保持各环节作业畅通。
进入六十年代,受“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影响,生产秩序一度较乱。为贯彻党中
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验局在采运战线提出“建立正常秩
序,实现文明生产”的口号。生产技术管理的重点,一是伐区的劳动组织改革,二是森
铁、贮木场的技术改造;中心是巩固和发展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高生产力。1962年,
在北列试点推行带有苏联模式特点的伐区综合小工队经验,实行采、打、集、清、装
“一条龙”作业。劳动组织是工组联包,工种独立作业,混合计件,三组评工计酬。由
工队长“组阁”,以小集体计件代替个人计件。工资分配是以工队为单位,化整为零.根
据工种和个人出勤,联系产量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在生产中,工队内部互相监督,工
序之间互相创造方便条件;发生质量与生产不衔接问题,工队在班前会上解决。生产效
率比个人计件时提高9.5%,综合成本下降14.6%。森铁和贮木场技术改造,也取得较
大的进展。森铁台车上山,森运延伸到伐区,用新型铁制重台车代替旧式木制轻台车,
载量提高近一倍。贮木场新建造材台,新设架杆式卸车机,以及新建链环式传送带等技术
设施,为森运、汽运两线卸车创造了条件,并为贮木场全面技术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1966年至1976年的动乱年代,带岭林业实验局由中央林业部下放到伊春林管局,
变为普通林业局,科学实验被取消,生产秩序及各项规章制度被“砸烂”,木材生产从
年产20万立方米增到30多万立方米,最高时1970年产量达36.6万立方米。为了“拿下全
年任务迎接元旦开门红”,1971年12月中旬,区革委会曾向全区人民发出号召,调动全
区农业社队全部畜力车、街道的手推车上山去运村,并发动职工家属、知识青年出征上
阵,号称“万人大会战”。弄得人睏马乏,贮木场两头“摊煎饼”,创造了月产5万多
立米的新纪录。到年末最后一天,总算把全年木材生产任务“拿下来”。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除造成采育失调、更新欠帐之外,近10年的采伐迹地绝大多数都未清理,枝
丫满山,虫鼠肆虐。延误了森林更新时间,留下了后遗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企业整顿,全面推行工业企业“三十条”,贯彻省林业
总局工作队协助制订的《林业企业管理办法》和36项管理制度,对伐区实行局、场两级
定期评比检查。省林业总局也抓紧进行伐区质量检查工作。伐区质量始见好转。同时,
推行单车成本核算,贮木场恢复“三清一化”制度。在扭转十年动乱年代造成的管理混
乱、无人负责状态后,从强化调度指挥、开展包车组之间生产竞赛、安全质量竞赛入手,
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和技术管理,推广以联产计酬为中心的各种经济责任制和承包制,
使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挂钩。从此,全局采运战线生产技术管理掀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