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采伐机具
第四节 采伐机具
伪满时期,伐木工人使用“大肚子”锯(俗称快马子)伐树。一道锯由二人操作,
平均日产20立方米左右。因为是站立或跪地采伐,一般伐根高出地面60—一70公分。
附:
1948年.采伐工人开始使用弯把子锯伐树。由一名伐木工人操作,日产仍为20余立方米。由于减少一名采
伐工,生产效率提高一倍,而且降低了伐根,伐树也较为安全。
1950年,东北林务总局在带岭召开推广李国有的安全伐木法、刘金贵的降低伐根经验、马永顺弯把锯伐木
技术和带岭直营作业经验现场会。通过伐木技术表演,证明弯把银伐树效率高,伐根低,安全省力,又节约木材,因此总局决定在东北、内蒙
林区推广弯把锯伐木经验。
附:
1953年,从苏联引进瓦克勃双人电锯,由王丕凤、夏玉福、吕长吉等人在凉水第二伐木场进
行试验。整个锯重20公斤,额定功率为1.3—一
1.64瓦,电源电压为220伏。由一台移动电站供电。使用瓦克勃电锯采伐,平均每个台
班可伐倒树木90立方米,比弯把锯伐树提高工效51%,减轻了劳动强度。但该锯锯截直
径较小,仅为50厘米,伐大树确有困难;并且作业现场距电站超过500米时,需用电压
升压器升压才能继续使用。特别是在伐区内树灌丛生,移动电缆不便,故未推广。
1954年,又从苏联引进悉尼麦K—-5单人操作电锯,在第一伐木场由孟昭贵、骆
景福、刘迺金等人进行试验。K—-5电锯由派斯—-12、14、15等移动电站供电,额
定功率1.44瓦,额定电压220伏,全锯重量为9.3公斤。单臂式导板可穿入树心,有效锯
截直径为80—-90厘米。该锯装配简便,移动方便;每个台班产量100—一120立方米。
使之进行原条造材肘,工人操作不用弯腰,不失锯;原条不拨开也可造材,尚可从下往上截割。
孟昭贵与刘迺金在使用K—5电锯造材过程中,曾创造伞形电缆敷设法,减少辅助工时20%。由
于K—一5电锯重量轻,操作方便,生产安全,震动力较小,故从1954年引进,一直使用到1957
年。
附:
1957年8月,带岭局又从苏联引进一台友谊牌油锯,单人操作。由于没有配件,不
易修理,只在教学上使用。
1957年10月,国产柳州051型油锯诞生。在第一伐木场由孟昭贵进行伐木试验。该
锯为单人立式操纵,油锯重11. 5公斤(上满汽油),装有单缸二冲程内燃机,额定最大
功率3.0马力,最高转速每分钟5,000转。该锯单人使用较方便。从1957年9月至
1958年4月,国产柳州051型油锯在伐区投入生产实验。孟昭贵在使用过程中,总结
出一整套油据伐木经验。1958年,中央林业部在带岭召开051型油据鉴定会,开始正式
投入生产。
1958年,引进了日本共立短把油锯,在第二伐木场(凉水)进行试验,该锯最大功
率为4马力。后由于该锯配件少,价格较高,故未推广。
1961年,国产长春051型油锯在北列伐木场进行试验。该锯较适应小兴安岭林区使
用。此后,这种油锯和柳州产油锯逐渐在带岭推广。次年,又从瑞典引进台风型油锯在
北列林场进行试验。1976年至1977年,国产陕西渭南Cy一5型和江苏泰州yJ一4型
油锯在寒月林场进行试验,取得大量试验数据。
1978至1981年,在碧水实验林场进行了西德斯蒂尔小型油锯、国产渭南GJ-85型
油锯、瑞典乔森里德型油锯、美国将军型油锯等几种国内外油锯伐木、打枝试验,测出
了各种油锯在不同山场、不同树种和不同气温条件下伐木的技术数据,获得了实际操作
经验。
现在带岭局各林场伐树使用的油据多数是柳州、渭南等地所产。造材电锯仍是K一
5型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