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力集材

第三章 集材装车

第一节 畜力集材



伪满时期使用畜力集材。当时山场作业条件较好,集材距离较短。牛马套子将原木
从伐区集到中楞或出河场。
1946年5月,带岭林务局建立,1947年恢复木材生产。当时集材采取委托生产形
式,牛马套子集材。所需的畜力来源,除林务局自养一小部分牛马外,主要以签订协议
书形式委托本地或外乡农民入山从事集材作业。作业时间一般是每年11月份入山,次年
2、3月下山。一度采取秋采冬运方式,即农民于秋天入山采伐,入冬再赶着套子集
材。常用的集材爬犁有单架式、倒挂式、苏式等三种。各种爬犁驶载能力根据畜力、距
离、山形地势条件而定,一般一次可集运0.5—1.5立方米。使用畜力集材,必须在入冬
前先修好集材道。集材道一股宽为5米,抠出路中树桩,填平沟塘,整平路面。集树前
先将山场上散扔的原木归成堆,吊好卯(原木底下垫上1—2米长、约30公分粗的横
木),吊卯一般用人力,有时也用简便吊卯架。在上冻前,还要建好套产食宿房舍及马
厩、料棚等。
1948年,生产任务量骤然增加,林务局与集贤、巴彦、桦南等县签订木材生产协议
书,动员2,000多付牛马套子,在带岭北沟各伐木场从事集材作业,当年完成25万立方
米支援前线的木材生产任务。集贤县套户集中在北沟三十一公里处;桦南县套户安排在
南列林场沟里;巴彦县套产则多集中在红叶沟北部。这些套户在一个点作业一、二年,
故人们习惯于把他们驻过的山沟以其县命名。至今仍沿用。
1953年末,从苏联引进KT—12拖拉机,次年开始试用机械集材。从此,引起了集
材和作业方式的变革,季节性作业开始向常年生产过渡。翌年,带岭森工实验局各伐木
场,已基本杜绝牛马套子集材,只有少量抚育伐材包给当地农业社队生产,使用畜力集
材。直到八十年代初,本地农业生产大队每年仍有100余副牛马套子上山搞副业,承担本
局每年20,000余立方米的抚育伐集材任务。这部分抚育伐作业,由企业营林部门采取委
托生产形式,与承包单位签订合同,确定采伐量、质量、生产时间,划定作业伐区及山
得地点,根据作业量、集材距离决定每生米生产价格。抚育伐前的准备作业及清林工
作,统由承包单位负责,要求做到当年任务当年完,当年代区当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