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卸车

第五章 贮运

第一节 卸车



1954年以前,带岭贮木场靠人力拉大绳卸车。1954年秋,贮木场开始修建简易造材
台,台长为75米,宽为10米,可同时卸3节森铁台车。卸车机由1台固定的苏吉普内
燃机和特勒一1绞盘机组成,用钢丝绳拖拉,还根往下卸原木。钢丝绳靠1台平车在坡
道上通过斜面滑动的重力返空。
1955年,根据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重新修建贮木场造材台。台长75米,宽16米。
新台与简易造材台有许多不同之处:卸车机改用电动机做动力,电动机功率为18 ,卸
车时采用兜式卸车法,一次可同时卸完6节台车。由于新法卸车机械力量大,卸的快,
又将新的造材台面展宽16米,造材作业环境大为改善,2-3名造材工可以同时作业。
连接选材台处,又修建一条链环式传送带,直接伸入制材车间“楼上”,将贮木场与制
材厂有机连接起来。传送带建成后,工人操作安全省力,又便于选材。通过此次技术改
造,贮木场卸车、造材劳动效率比过去提高11%,生产成本降低16%。
1966年至1967年,贮木场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在原造材台南侧又修建第二个造材
台,新造材台两面都可卸车,台上端控装了三级卸车缆索,卸原条车采用吊式卸车法。
一组缆索可连续卸3—一4车。经过两次技术改造,造材台上原条贮存量大为增加,造
材与卸车可有节奏地进行作业。贮木场造材原为双班作业,日班产量400—500立方米。
改建后,由双班作业改为单班生产,卸车效率提高20%—一30%。由于传送带延长,原
木(商品材)贮存区扩大,减少捣楞费用80%,每年可节约生产费20,000多元。
1977年,对贮木场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将原来单面贮存的造材台改为双面贮存。
把两个造材台合为一个。原条贮存量增加一倍。由于南线新建传送带工作量增加,为延
长传送带使用寿命,确保安全生产,将两条并行的传送带的原木支柱拆除,全部改为混
凝土结构的支柱;同时,又将南线传送带向东延长至新制材车间,全长800米,均系混
凝土支柱。在改造过程中,还将链环式传送带改为滚轮钢索式传送带。单面造材台原来
贮存9—一12车原条,改造后可贮存18—一20车。台面扩大后,既解决了过去存在的
场地不足、造材不合理、传送带间歌时间长、台面积压等问题,又保证了原条重车不
压车、不待卸。
1982年,在贮木场造材台两侧,建起三级跨度为46米、起重量20吨的架杆缆索起重
设备。在每组缆索跨度内修建两个长为35米、宽为7.5米的造材台,一次即可起吊整车
原条。却一车原条平均10分钟左右。1985年在造材台北侧修建地中密装置。原条车经地
中衡检测后再卸车。鉴于整车原条大多数超过缆索的设计起重能力,为安全起见,改一
次整车起吊为两次起吊。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