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选材
第三节 选材
五十年代初期,贮木场用人力推平车选材。按材长、树种、材种、等级,分别运至各
不同楞位。从造材到各楞头,修建了纵横交错的小铁道(时称轱辘马道),人力推铁轮
木框平车往返穿梭于场内。六十年代初,虽然修建了造材合与传送带,但冬运期间造材
台发生堵塞时,开辟临时性造材台,仍然采取人力推平车选材方法。人力推平车用人
多,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但它比人抬肩扛还是进了一步。
1966年,贮木场完成第一次技术改造。开始在链环、滑板式传送带上选材。由于这
种传送带结构简单,阻力系数较大,夏季需用人工浇油润滑,才能顺畅行进;冬季链环
很容易断开,影响选材作业效率。为了保证造材、选材循序作业,一度曾采用电瓶车和
循环索进行选材办法。选材时,把造好的原水经过鉴定打印,区分材长、树种、径级、
等级,然后由传送带传送到每一个楞位上去。原水的分选是在原木被推上传送带,在传
送带徐徐前进的刹那间进行的;品等区分后,由检尺员在原木一头打上号印,用蜡笔画
上记号,然后放行。这种选材方法比人力推平车选材大大进了一步。
1968年,对贮木场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采用钢索、滚轮式传送带。这种传送带运
行阻力系数较小,运行速度快,而且很少发生断链事故。工人操作比较安全,选材效率
也高。
1977年,加工厂锯木车间新厂房建成后,旧厂房改为纤维板生产车间,因此,拆除
了通往旧厂房的传送带。在新造材台与新制材车间之间,用两条各为3节、总长800米
的钢索滚轮传送带相连接。选材工站在传送带台上一侧,根据评等员区分的材种、材
长,用投勾将原木拨到指定的楞位,由专司归装的绞盘机归楞,等待外运。对银木车间
所需的原木,由传送带直接运到车间去加工,或运到原料贮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