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楞场
第五节 楞场
在原木运输和流送时期,山上设有许多中楞与河边楞场。实行原条运输后,中楞基
本取消;但抚育伐作业仍依靠农业套户,中楞尚未绝迹。
1956年以前,贮木场用人力推平车归楞,按不同材种、材长、等级分楞归集。修建
第一条传送带后,将原木传送至各楞位。当时贮木场分4个楞区,各楞区有专人负责管
理楞区内的产品缴库、发运,以及日常归楞质量、防火、防盗等事宜。得场接“三清一
化”(即材长、树种、品等清,商品化)的要求进行归楞。以楞为库,逐棵登记、编号、
入帐。
带岭贮木场与加工厂是贮制合一的单位,全厂总面积215,000平方米,利用面积
130,000平方米,其中楞场面积90,0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1.9%。从1958年开始,归
楞全部使用绞盘机拖拽,提高了楞垛高度,增加了贮木场贮存能力。
1982年,新建的制材车间正式投产,扒掉贮木场北道的造材台与传送带。原造材台
址变为楞场。把全厂楞场划分为南北各三个楞区,整个楞场共有177个楞头,楞场设计
贮存量为40,000立方米。每年3月份实际最大贮存量均超过40,000立方米,最多时达
50,000立方米。
1985年3月,贮木加工厂投资40多万元,自行设计制造一台跨度为60米(加上两端
悬臂跨度为85米)、起重量为7吨的桥式吊(龙门吊)。从此,在贮木场北三区使用桥
式吊进行归装作业。其它各楞区仍使用电动绞盘机进行归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