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造纸

第三节造纸



1960年,带岭林业实验局开始筹建年产能力600吨的造纸厂一座。先后购进日产2
吨的造纸机、打浆机和2.2立方米蒸球等机械设备。但因电力不足、设备不配套等原
因,该厂未能投产。
1971年,带岭局又筹建日产5吨的纸浆厂,先后购置蒸球2台、挤浆机3台、双圆
网洗浆机1台。在原林化厂厂房南侧,新建1处1,020平方米主厂房。1973年5月,设
备安装完毕,至8月份,试产出200吨本色纸浆。
生产纸浆采用的工艺是硫酸盐法制浆,所用原料为枝丫材(其直径为4厘米以上),
用削片机削成本片。木片质量要求:材质为松木或阔叶枝丫村,须经过扒皮,树皮含量
不超过0.3%,还要去掉节子和松节油含量较多的部分,木片的长度为15—30毫米,宽
不超过5厘米,厚度不限,木片合格率为85%以上。木片的装锅量为2,250kg,液比为
1:2.6,用碱量18%,硫化度20%,蒸煮最高压力为6.5kg/平方厘米。保温2个小时后放
锅,纸浆得率为45一50%。经过洗浆和沉砂盘,再挤浆,水分可含65一70%。由于热
风干燥设备不过关,碱不能回收,污染问题不能解决,最后停产。
1974年12月,纸浆厂改为木片厂,开始生产商品木片。1977年,按照新的设计要
求,继续进行造纸生产准备工作,于当年建成2#、3#贮浆池。1979年,新型造纸机械
的装配工作完成,利用漂白苇浆对纸机进行试车。1980年3月,由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
验局、轻工部造纸科学研究所、天津市第七人民造纸广、天津造纸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签
订协议,在带岭局建设日产5吨的造纸厂,并于1980年8月25日用林区枝丫材桦木机械浆
进行中间试验。当时的工艺条件为:装锅量为2,800kg,用碱量6%,液比为1:4,碱
和蒸煮液加温至80℃,放到球内封闭后旋转浸渍两小时。经过磨浆试验后,于同年9月
6日开始进行漂白试验。漂白时的工艺条件为:用氯量为15%,过量碱Zo%。浆料加
温至40℃时,放入漂液,反应 3至 4小时后达到漂白终点。洗涤一小时后,加增白剂2.5
kg及松香、硫酸铝、滑石粉等胶粉和填料,然后沙纸。这种生产工艺的特点是:不需碱
回收,木片不用化学蒸煮,经40°一60°温水浸2小时磨浆,不产生蒸煮黑液,耗碱量较
低,生产一吨纸仅需火碱60公斤,比化学浆减少近300公斤,纸浆得丰高,纸的强度大。
初试成功后,于1981年8月24日开始运行生产。生产出的纸发往天津造纸七厂,在
造纸七厂用生产胶版纸的长网纸机上,配用50%化学漂白针叶浆,生产出70克书写纸,
并装订了日记本,还生产了铜版原纸。又在天津造纸厂涂布了铜版纸,在天津胶印厂做
了胶版试印,效果较好。由于技术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未能持续生产,
1982年初,改用三网双缸抄纸机生产本色包装纸,其工艺条件为:预漫时用碱量为
7%; 液比为1:35,水温80℃,压力1.5—Zkg/平方厘米,保温二小时,然后利用∮
915双盘唐进行唐浆。一磨浓度为9-11%,叩解度为13一15°SR;二磨浓度为5%以
上,叩解度为22一23°SR的条件下进行制浆。因其物理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产品质量
较差,因此于1982年转产。后又对纸机进行初步改造。开始生产250g/平方米、300g/平方米
的箱板纸。
1982年8月23日至25日,由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林业部科技局、天津市科委共同
组织全国八个省、市、自治区的31个单位的58名代表,在带岭进行“阔叶枝丫化学机械
浆造纸中间试验”的科研成果鉴定。肯定了这一科研成果,从而使带岭局造纸生产步入
正常生产轨道。
为了解决产品耐拆度较差的质量问题,又调整了用碱量和汽压,用碱量增加至10%,
液比为1:3,装锅量2,250kg,升温2小时,保温2小时,最高汽压6,5kg/平方厘米。经
过多次试验后,于1984年5月,改为用碱量13%,硫化度10%,液比1:3,装锅量2,250
kg,升温45分钟,放汽15分钟,升温30分钟,在6.5kg/平方厘米的汽压下保温2.5小时的工
艺。经初步检验,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到2#箱板纸的要求。 1983年。对纸机再次进行改
造,改用四网三缸抄纸机进行生产。造纸车间现有直径为915双盘磨浆机2台,有14立
方米蒸球2台,有直径1,000毫米削片机一台,还有3台供汽供热锅炉。车间实行
3班生产,白班60余人,夜班30余人。可日产箱板纸10吨左右。主要生产250g/平方厘米一
310g/平方厘米的一号箱板纸,月产能力达300吨。
现在的造纸厂是车间建制,隶属带岭木材综合利用厂领导。 1985年产量555吨。产
值为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