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林产工业工人队伍

第五节 林产工业工人队伍



伪满时期,带岭火锯厂有流动工人约三百人,非流动工人一百人左右。从1945年
“八·一五”至1946年5月,带岭火锯厂工人多已走散,只剩一百多人。1946年,全厂
职工增加到230人,熟练技工有27人,技术比较熟练的工人有44人。至1955年,全厂职
工增至648人,其中工人635人。1956年,制材六十五厂一度推行岗位定员,精减机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由635人减至353人。随着木材加工任务量增加,1963年,制材工
人又增至630人。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约有30%。1985年制材工人增至八百多人。
在1960年至1962年大搞“小土群”和“小洋群”期间,部分工人经过操作实践,对
林化生产某些环节稍有通晓,但因产品未定型,生产时间短,而且又是手工作业,故林
化生产专业队伍基础不牢,技术不过硬。
1973年后,带岭、大青川两个木材综合利用厂和带岭社会福利厂相继建成,为
了发展生产,掌握新技术、新机械,各厂均有计划地培训了一批专业技术工人。从此林
产工业工人队伍出现一支新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力量,青壮年工人及知识青年占70%
以上。技术工人占全体林产工业工人的30%左右。至1985年,林产工业职工(合制材厂
工人、3个综合利用广大集体工人及知识青年)达5,346人,其中高中毕业生占50%以
上。
近几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新项目、新设备的投产,各厂(队)不断选送工人和
青年到省内外学习新技术、新工艺。1984年4月,大青川综合利用厂面对新产品试制的
新形势,结合生产操作开展技术练兵。贮木加工厂青年队和带岭社会福利厂,采取
送外学艺、以老带新等方式培训技术骨干。经过几年锻炼,青工文化、技术水平普遍提
高,有50%青工达到三级工技术程度。本区纸浆、造纸、细木等生产项目上马之前,都
曾选送部分技术骨干到区外厂家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在每项新产品、新设备投产前,
一般都通过文化考察、技术测定等方法,选拔生产工人及青年中优秀者送到职业高中或
电大学习,以提高其文化素质,增长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