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沿革
第一章 科学研究
第一节 发展沿革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四月,伪满洲国林野局在带岭林区筹建实验林。康德七年
(1940年)三月,在带岭林区建立实验林事务所。同年四月,派伪牡丹江营林署署长日
本人松川恭佐,五月又派林学博士寺崎渡等人先后来带岭,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并在带
岭举办了天然林施业讲习班,设立了实验林地。同年十月,日伪大陆科学院、奉天医
大、伪林野局的部分人员,对带岭林区进行第一次综合基础调查。十一月间,伪林野局
及辽宁熊岳城农事实验场派出调查队,对带岭施业区及有关调查项目进行第二次综合调
查。康德八年(1941年)一月,伪林野局曾两次派人到带岭,对实验林进行调查。综合调
查结果,刊载于康德八年(1941年)九月二十五日《实验林时报》上。同时,在带岭地
区确定和设立了保护区、禁猎区、树木标本园、食用菌繁殖实验地及航测照片判读实验
地等各一处。确定了15个实验树种,并对森铁线路的铺设、采伐、木材利用等各工种生产
工艺进行了调查研究。先后对地质、土壤、植物生态、天然林等项调查达100公顷,设立
了皆伐精密调查区,开展林木种子、育苗、更新造林等方面的科学实验活动,并在永翠
河西岸进行踏察,设立实验林地,进行林相变化和病虫鼠害观察。科研数据资料被日本
人带走或在日本投降时被烧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几片科研实验地残迹和带岭宾馆院内
60余棵人工培育的长白落叶松,以及苗圃四周的人工培育的樟子松;还有永翠河畔的几
十棵护岸榆树和标本园旧址。
五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在带岭设立科研工作站。开展森林
气候、红松直播、防治鼠害、红松结实规律等项研究工作。1952年,带岭局结合采运生产实
验成功了集材冰雪滑道、木轨滑道、钢钢轨滑道、单轨滑杠、五一式平车和多节平车等
集运材工艺与新工具,不仅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效,而且为森工生产实
现常年作业打下了基础。是年,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在带岭局召开集材新工具现场会,
并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推广使用。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全国油脂燃料供应紧张时期,
这些利用自然条件和以木运木的集运材新工艺和新工具,起到了它的历史作用。1956年5
月,带岭森工实验学校成立科研室,有工程技术人员7人,其中工作人员6人,主任1
人。是年编印了《学习苏联工业新成就》的小册子,为推广苏联的伐区生产、运材、贮
木加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1958年,成立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所址在原林管区)。1966年,中央林业部根据林
业科研需要,在带岭成立东北林业科学研究所,将黑龙江省林科院木工所、采运所搬迁到
带岭,以带岭科研所为主体,三所合一建立东北林科所。1年前,由林业部拨款在带岭镇
永翠河东岸(现宾馆北面)建筑一座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三层科研楼(现技工校)。但
建立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木工所、采运所科技人员在“文革”后期相继返哈,东北
林业科研所解体。带岭局科研所全部人员迁到宾馆办公,局科研所建制又行恢复。1964
年,在北三公里建立12.5公顷落叶松种子园。
1966年,带岭林业实验局下放到地方,改为生产局。1968年,科研所撤销,科研人
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科研仪器和设施封存。1971年,根据上级指示,又恢复带岭局科
研所建制。所址几度变迁;至1975年迁至带岭迎宾路东段路北原职工宿舍楼。重新开展
科研工作。同年建立种子园两处,恢复树木标本园一处,标本室一百余平方米。1978年
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带岭科研工作受到表彰。为了再接再厉,使科研工作再进一
步,区(局)党委决定由实验局一名副局长兼任科研所所长,扩大研究机构,研究室升格
为科级,并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任命了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知识分子担任
研究室领导职务。1978年以来,科研队伍日趋稳定,广大科研人员钻研、著述积极性大
大提高,在11年内,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6篇。随着科技队伍的壮大,设备也逐渐增加,
除自行设计、委托加工生产集材、整地试验性机械等设备外,还有进口设备如奥地利产
的斯蒂尔(农林两用拖拉机)、瑞典产的BM—971集材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
联邦德国等国产油锯,还有国产的高山脚集材机等。现有科研固定资产总值一百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