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研成果
第四节 科研成果
林业科研项目,个别能迅速见效,多数需若干年方见成果。五十年代以来,营林方
面的种子埋藏,人工更新方式,造林密度,高床整地,沼泽地改造,适地适树、适地整
地,客上造林,人工林针阔混交,人工林幼林抚育和后期管理,病虫鼠害防治等,均获
成果,其经验相继推广于东北、内蒙古林区。采运方面的新工艺、新工具、冰道集材、
伐区管理、森铁无路碴岔线、台车上山、高空架索、铺木杆道、绞盘机集材、装车,油
锯和电锯采伐及造材、汽运预装架、枝丫预装、伐区小工队、采集装运造一条龙作业、
贮木场“三清一化”、造材台改造以及卸、造、选,归、装连续化作业等,均取得经济
实效,其经验多数推广于省内外。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大面积人工林的郁闭成林,病虫
鼠害相继发生,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研究,摸索出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
为辅的有效的防治方法。1973年,高科研所开展人工繁殖赤眼蜂以控制松毛虫发生的科
研项目,颇见成效。从1973年至1983年,人工繁殖释放了1.5亿只赤眼蜂,放蜂面积达
两万亩,卵寄生率最高达50%,对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
从1974年到1984年,科研人员还用招引益鸟方法防治虫害发生。在人工林地先后钉
挂2,000多只鸟箱,招引的鸟类有大山雀、沼泽山雀等6种,为鸟类在人工林内定居和
繁殖创造了条件。实验证明,在悬挂鸟箱的人工林内,松毛虫虫口密度由每株10.1头,下
降到每株1.3头,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1981年,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发生大面积松
毛虫害,最高虫口密度达每株1,100多头。为了有效地消灭虫害,采用了放烟雾剂、人工
捕捉、飞机洒药等综合防治方法,收到理想效果。对鼠害的防治,也采取了生物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效果甚佳。
1978年,科研所工程师舒凤梅研究的《落叶松小卷叶蛾虫防治》科研项目,在省森
工总局科技大会上获奖。
1979年,科研所多种经营室工程师夏永昌等开展的光电立体育苗器试验,用青苗器
育苗,占地面积减少三分之一,育苗效率提高四倍,为林区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依
据。同年,该项目试验情况被《光明日报》刊载,受到国内同行业重视。
科研所工程师陈瑞贤等研究设计的SDZ营林山地弹齿整地机,经多次实验,效果显
著。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获林业部和省科技成果奖。同年,以他为主设计的SD一
30人工林集材机,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科研所工程师刘益康等研究利用异色瓢虫防治红松球蚜的科研项目,是我国首次
把异色飘虫用于防治森林虫害的项目。1982年,获得伊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1月,科研所工程师贾琪功等和哈尔滨松江拖拉机制造厂共同设计研究的50
G型高山集材机,投入生产实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1983年,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无性系种子园的落叶松种子结实率达50%,单株球果
最高产量达0.2公斤,全园收获优良树种15公斤。这些种子已有苗造林,长势良好。
科研所工程师杨可兴等在飞机灭鼠试验成功后,1984年秋,根据当地鼠害发生频繁
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广飞机灭鼠新技术,全局飞机灭鼠防治面积达33,000亩,灭鼠率
达84%。
此外,许多观察项目。亦获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