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群众性“双革”运动

第二章 技术进步活动

第一节 群众性“双革”运动



建国初期直到六十年代,带岭区(局)在生产过程中持续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技
术革命活动,时称“双革”运动。七十年代后,群众“双革”运动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实现
即向纵深发展。在机具改革方面,五、六十年代,孟昭贵、王丕凤在油电锯操作方面的
改进;郑文修在推土机方面的革新;刘同举、李廷福、吕润水、陶有等在机修方面的技
术改革,以及老书记张子良带头总结的造林口诀等等,都对提高效率、促进生产起了积极
作用。五十年代,在营林方面,工程师吕宣政等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苗木生
产、造林方法、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等方面做了大面积的对比试验,对红松直播造林、
种子处理、低湿地改造(筑高床)等技术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一整套的生产技术措施
(执行细则),使早期营造的人工林获得成功,成为现在参观、考察、实现永续利用试
验的活标本。六十年代,扩展了对低湿地改造的技术研究;肖永贵等在人工筑高床改造
低湿地的基础上,又探索了机械筑梗、机械扣大垄等改造方式,并取得了改造后造林成
功经验。其中机械扣大垄营造人工林已成为重要科技成果,不仅在省内推广,并受到北
欧、东欧很多国家林业专家的赞赏。这个时期还进行了人工林后期管理试验,有些做法
纳入全省有关作业规程。七十年代,苗圃作业机具改革成功,做床、起苗、喷灌等机具应
运而生,苗圃作业基本实现了机具化。进入八十年代,科研人员与生产部门技术人员相
结合,设立了营林速生丰产人工林和仿生态林试验地(或称之为模拟天然林)。
在木材生产方面,在五十年代生产手段落后、操作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历史条件下,
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发明改进新机具,改革技术,采用新工艺,对木材生产实现常年流水
作业、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均起到了显著作用,并
为以后实现采运机械化作业培养了技术骨干。从1953年到1963年10年间,群众“双革”
项目出现850多件。在木材综合利用方面,通过群众技术革新途径,诞生了木片生产流
水线和综合利用生产一些小型机械设备与传送装置。机械检修、电力、建筑、地方工
业、农业等领域,亦出现大量技术革新成果,其中基建处木工车间的开榫机、轧刨机等
十几项群众“双革”成果成为省、市木工作业先进典型。
七十年代末,群众“双革”运动步入新的阶段, 1975至1977年,全局有33个基层单
位成立了“双革”领导小组,工段有77个“双革”实验小组,参加实验人员达347人,每
年取得30多项“双革”成果,直接作用于生产。八十年代以来,工程技术力量加强,技
术装备不断更新,群众性“双革”活动势头有所减弱,只有少数单位根据生产需要,继
续开展技术改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