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改造

第二节 技术改造



带岭局的生产发展过程,是工具、设备、工艺、技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
一、营林生产方面。经历了造林实验、全面抚育、科学经营三个阶段。五十年代。
在采伐与更新方式问题上,学术界一度发生争论,在更新方式上以人工更新为主还是
以天然更新为主,双方存在很大的分歧。当时,带岭区科技人员下功夫重点研究育苗和
更新造林技术问题,通过七、八年时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育苗、造林技术规程,
培育出的人工林长势旺盛,保存率达80%以上。从此更新方向问题基本解决。1958年,
黑龙江省委根据带岭七年营造人工林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走带岭人工丰产林的道路”
“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六十年代,在不断解决、完善
更新造林中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开展了人工成林和天然幼壮林、次生林抚育间保的试验
研究,总结了不同抚育方式的经济效果。为改造水湿地、沼泽地,扩大造林地面积,进
行了沼泽地排水改造试验,经造林实践,效果良好。此后,在十几年时间内,通过扣大
垅、开沟排水等措施,将大面积水湿地、沼泽地改造成宜林地,并及时营造落叶松人工
林,获得良好效果。七十年代,进行林木良种选育和苗圃土壤改良,着手研制营林机
具,取得重要成果。八十年代,科研重点转向营造大面积人工速生丰产林,立体林业经
营和森林保护、森林经理等方面。经过培育大面积人工速生丰产林的实验,已基本形成
比较完善的技术措施,对林木丰产,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经济
效益等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木材采运方面。技术改造大体经历新工具、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三个阶
段。五十年代初,生产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为改变人拉肩扛局面,科技人员、工人
研制集运材新工具。在缺机少油、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林区自然条件,以自制
新工具集运原木,既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又可部分实现常年作业。五十年代末,引
进苏联部分采集机械,生产工艺有所变革,集材使用KT一12拖拉机,装车用特勒一3绞
盘机,原木运输改为原条运材,季节性生产变为常年流水作业。当时,从伐区到贮木
场,除打技、清林、准备作业仍以手工作业外,其它工序工人均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
出来。从此,技术改造重点移到贮木场方面来。六十年代中期,国产采运设备不断投入
生产,因油脂燃料紧缺而改烧小木柈的苏制KT一12型拖拉机,此时全部被淘汰。随着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带岭局1965年采运劳动生产率首创人年503立方
米新纪录,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七十年代初,技术改造重点进行改(公)路换(汽)车,
采用瑞典、捷克大马力汽车运材(在六十年代即用瑞典大马力汽车进行了运输原木和原
条试验)。运材公路直达山腹,汽车伸入伐区,开展运输技术、高山集材实验。八十年
代初,伐区生产工艺进一步改革,实行原条、枝丫予装,并引进国外伐区作业机械,由
专门的采运小工队进行生产实验。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采运实现机械化作业后,把重点移向伐区和贮木场技术改造方
面,避免原条到站积压。经过二、三年时间,新建、改建原条造材台,设置新型卸车
架杆,建成链式传送带,后将链式传送带改为钢索夹剪式原木运输线。七十年代初,针对
伐区分散、高山脚作业日益增多等特点,又集中全局力量,以二年时间完成了扒森铁、
建公路,实现全线汽车运材的技术改造。于此同时,扩建贮木场,对选材设施进行第二
次技术改造,拆除原有运送线,新建一条长800米的双轨钢索夹剪式原木传送线;又建两
座造材台;重新改造缆索卸车机;延长国铁专用线路2.5公里,使卸车、造材、选材、归
楞、装车、进锯。形成一条完整的机械化、电气化生产工艺流程。八十年代初,贮木场建
造一座纵向移动式320米桥式归装吊车,并探索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木场商品化管理。
三、制材方面。五十年代的制材是蒸汽机带动锯机,用人大搬运割制板方材。六十
年代,锯机改为电动式;在车间内建成半成品与成品纵横传送带;将板院人力推平车改
为地面巡环索牵引平车,并安装了切割板皮的卧式带锯。七十年代末,制材车间又进行
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全面改造,新建制材厂房,更换锯机,安装链式、带式传送装置,
并应用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使制材技术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木材综合利用方面。五十年代末,在“土法上马”口号下,建成并少量生产胶
合板及部分林化产品(主要是松焦、松节油等),因设备简陋,仪器缺乏,技术力量
差,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亏损较大,二、三年后就被迫下马。此后木材综
合利用事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过量采
伐,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同时,大量伐区剩余物未能很好利用;当时又正值大批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需开辟生产门路。为了综合地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以“四个剩余物”
(伐区枝丫,造材木头头,抚育伐出的枝丫以及制材下来的板皮、板条等)为原料的木
材综合利用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木材综合利用工厂、车间应运而生。至八十年
代,在木材综合利用方面,进一步充实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开展造纸、胶合板、细木
工板生产实验。其中造纸生产是与中央轻工部造纸工业研究所、天津市第七人民造纸
厂、天津市造纸研究所签约,共同研究试验的中试项目。在实验中,试用冷碱法机磨浆
造纸获得成功,并于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箱板纸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在八十年代初,大青川“创业队”改为木材综合利用厂后,设备增加,产品转向,
生产出市场紧缺的胶合板与细木工板等。
五、农业生产方面。技术改造进展较迟缓,在解放后二十几年中,仍未改变牛耕
马耘、靠天吃饭状态。1963年,建立带岭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新技术引进、试验、示
范推广工作,选育良种。施用农药化肥,采用农业新技术,建筑塑料大棚,利用砖窑余
热,以及引水浇灌等新技术、新工艺。至1985年,全区农业先后引进一百多个优良品种,
新农药十余个品种。探索了适宜林区农业生产的各种作物的生产技术。至八十年代,
机械耕种、铁牛运输代替部分笨重的体力劳动。谷麦、稻米及瓜果、人参种植试验成功,
已填补本地不能生产的空白。技术进步给农村带未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