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
第二节 公路
1937年,日伪沿着西南岔河流经方向,在带岭境内修筑一条路面宽为4米的土路,
该路只能在冬季行车。1938年3月,修筑绥佳铁路带岭区段时,在这段路基上垫沙铺
石,铺设铁轨。铁路修通后,改变了本地交通闭塞状况。带岭镇内的道路原是土路,路
面高低不平,东西长不过5华里,南北仅为2华里。
解放初期,镇内对外交通以国铁为主,山上交通以森铁为主。1960年8月修筑第一
条公路(红三公路),从带岭到南沟农场,全长14公里。1964年末南沟开始用汽车运材。红
三公路又从红星农场向南延伸到南岭,向西修到石山、黎明。从此,南沟与浩良河公路
接通,长途汽车可经浩良河、依兰(江北)、通河、木兰、巴彦等县到达哈尔滨,结束
了本地与外地不通汽车的历史。
1964年,带岭林业实验局设立专业筑路队伍,配备专业筑路人员,购置筑路机械设
备,开始在带岭南沟修筑公路。1968年,又在北沟沿森铁线路加宽路基,修建公路,为
改路换车做准备。1973年8月,带岭北沟实行改路换车。原森铁线路全部拆除,在森铁
路基上修筑公路。当年改路54公里。后经过筑路会战,全区修筑砂石公路达480公里,平
均每年修路23.3公里。截止1985年末,全区每公顷林地有路5米。林路网密度接近于世
界林业发达国家水平。
带岭境内主要公路有两条,一条是南沟的“带岭至浩良河”公路,从大青川、红
星、秋丰等场、队通过;另一条是北沟的“带岭至乌马河”公路,从永翠、明月、碧水、
北列、寒月、环山等林场通过。与乌马河区、伊春区连接。
全区林业生产公路网建成后,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也开展起来。1966年成立公路养
护专业队(后改为公路管理处),对本且(局)南沟公路进行养护。后又配备翻斗车、
推土机等养路机械设备。在南北沟公路沿线分设养路网点,出入城镇公路各分口均建立
了路栏,防止两天行车破坏路面。1983年,区(局)公路管理处合并到运输管理处。下
设养路段,负责养路工作。现有养路人员130人,有翻斗车、推土机等机械11台。全国
公路完好率达84.5%。
附:
客运
建国初期,区内客运以森铁运输为主,用森铁平板车载客。从1953年开始,森铁自
制1节客车载运旅客,每天往返沟里各伐木场1个车次。1966年,森铁运输管理处又购
进3节森林铁路客车,每节客车没有40个座位;同时还挂有自制客车车厢,每天可运送
旅客300人次。
1973年森铁运材改为公路运材,公路客运不久亦开始。初期曾用敞篷汽车运旅客,后
相继购置6台大客车,用来运送旅客。客运工作由局运输管理处客运段负责。1975年以
来,每天上、下午有两班客车分别发往南、北沟的南列、东方红、黎明、北列、寒月、
环山等地,定点接送旅客。1975年4月,伊春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开通了伊春至带岭间
的汽车客运,每天有1台客车,往返于伊春至带岭之间。从1982年开始,带岭局安排2
台客车,每周六和星期日免费接送家住山上的中学生和教师。全区现有大客车6台,
1985年全年运送旅客258,000人次。由于本地客运收费较低,加之接送学生、内宾参观
等都是免费,所以汽车客运一直亏损。亏损部分由局财务部门补贴,每年大约10万元左
右。
货运
带岭镇内公路货运业务始干1958年。当时镇内有65家个体运输户,联合成立了运输
社,集体经营运输业务。主要运输工具是铁木轮牛马车,车身笨重,载货量小。1962
年,运输货物15,120吨。1963年,运输社改用胶轮大车运输,运货能力有所提高。1979
年该社购进1台轮式拖拉机,开始实行机械运输。随着运输事业不断发展,积累增加,
1980年又购进1台东风140型汽车,2台解放牌汽车。运输规模扩大,不仅能承担短途
运输,还可经营长途运输业务。运输社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现有职工32人,年运输能力
为10,000吨左右。
本地公路货运业务,后期以原木和枝丫运输为主。1972年以前,木材和枝丫用森铁
小火车运输。从1973年8月起改用汽车运输,均由局运输管理处承担。该处现有斯康尼
亚—一112型汽车11台。到1985年末,共运输木材2,450,089立方米。为了解决城镇居民
烧柴和镇内零担货物运输问题,1973年12月成立一支毛驴车运输队,该队为集体所有制
单位;小车队成员大部分是镇内职工家属,也有少数居民。运烧柴按吨公里计价,
由车夫自装自卸。全队现有队员26人,毛驴19头,毛驴车14辆。近年来,城镇个体运输
业发展迅速,自费买机动车的个体户逐年增加。个体运输主要负担枝丫烧柴、及建筑材料
等货物运输。全区现有机动车个体户13家,机动车13台,非机动车个体运输户18家,非
机动车辆19台。镇内商业、粮食等货运量较大的单位自备机动车辆,运送本部门经销的
粮食及各种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