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力
第四章 电力
第一节 电力
1940年,带岭火铝厂建成后,在现在贮木加工厂院内安装一台移动卧式电站。电站
使用日本产小型发电机,容量为37.5千瓦,输出电压110伏,供木材加工用电。解放后,
火锯厂停产,电站被遗弃厂内。1951年,在木材加工厂锯木车间南侧新建一座砖瓦结构
发电室,将移动电站改为固定电站,发电和配电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为扩大生产规模,适
应林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需要,次年,又在木材加工厂板院车间南侧,新建一座总面
积200平方米小型电站厂房,安装一台100千瓦发电机。从安装到试运发电用了近2年时
间,于1953年8月正式投产。这台发电机组由功率为150马力锅驼机带动发电,输出电压
3.3千伏。
1954年,东北森工实验学校设立初期,中央林业部拨给一台4146型50千瓦马克林发
电机组,安装在木材加工厂内,发电用于木材加工和居民照明。1955年4月,东北森工
实验学校又调进两台天津动力机厂生产的4146型48千瓦柴油发电机,分别安装在森铁修
理部和凉水林场。
1956年8月,在带岭镇西南部、西南岔河畔修建小型水力发电站。基础工程于1957年
4月动工。在施工过程中,除由专业队施工外,还多次组织大规模群众性义务劳动。整个
土建工程动用石方500立方米、沙子200立方米、水泥 50吨左右。修筑一座长92米、宽
17米的堤坝。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于水电站选址不当,西南岔河水位低,落差小,
枯水期和冬季不能运行,政工程下马,基础废弃河边。
1959年,局筹备建设带岭火力发电厂。根据当时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需要,设计采
用1,500千瓦汽轮机组。土建工程由带岭局基建工程处承担。1960年基础工程破土动工,
同年7月,土建工程竣工,新建砖瓦结构厂房面积1,164平方米。由于材料供应紧张,发
电机、汽轮机、锅炉等设备安装工程拖延了两年时间,于1963年10月正式投产运行。
这台发电机组汽轮机是TK一1.5型,配套锅炉是BG521—10/13型,整个发电机组是
TQT1616/4型。发电厂整体工程由汽轮机、锅炉、电气、燃料、化验、机修等6个专业
部分组成,电力运行采取单机运行方式,输出电压6,300伏。全厂有职工70余人。
1970年,根据木材综合利用生产发展需要,带岭局筹建二号汽轮发电机组,二
号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500千瓦,次年11月份投产发电。过去,两台发电机组是单机运
行,独立供电。1975以后,两台机组并联运行,供电能力提高50%。
随着生产和生活用电量不断增加(全区用电负荷最高峰达3,700千瓦),为了缓和带岭
镇内供电紧张状况,1980年3月筹建发电厂新厂房(电厂扩建工程),建设和安装3,000千
瓦发电机组(3号机组),扩大发电能力。土建工程1980年3月开始动工,同年9月末
完工,11月份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等主要设备先后就位。次年5月进行安装,10月
15日点火供炉,11月2日试产运行。整个机组运行状态良好,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同年11
月7日正式发电。新建厂房面积2,179平方米,总投资金额206.抗万元。三号发电机组
正式运行后,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在电厂扩建同时,新建了电气设备控制
中心,改变过去一号、二号发电机组单机运行方式,三个发电机组可任意并联运行。
发电厂扩建工程完工后,发电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发电量不仅能满足全区(局)生产和
居民生活用电,每年还向伊春电网送电2,500千瓦至3,000千瓦。发电厂每年耗煤3万
吨。1985年,全厂有职工298人,发电所用原煤每吨价格从26元上涨到50元。由于电费
价格维持不变,发电年亏损9万余元。集中供热年盈利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