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械检修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机械检修
带岭区农业生产活动,可追溯到辽金时代。根据带岭(大青川)的出土文物证明,
早在800年前,女真族曾在永翠河、西南岔河流域游收狩猎、垦荒种地。以后,由于
受自然灾害、战争、政府指令和各种疾病等因素影响,人们相继离开此地。近几年,在
带岭镇东河堤一带,曾拾到辽金时代或更早时期的残陶瓦片,当年耕种过的痕迹,仍然
依稀可见。
绥佳铁路修通后,日伪为了强化其统治,在此建立开拓团基地,先后两次从日本国
青森县迁来70余户移民,分别在靠山(今永兴村)、复兴(今双兴村)两地建房定居。
他们以种植谷子、玉体、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冬闲时上山伐木,从事自给自足性的生
产。1945年“九·三”胜利后,住在带岭的日本人随同日本守备队撤离带岭。遗弃的土
地,由本地农户接管经营。日本人营建的房舍皆道拆毁。
解放后,本区的农户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1953年,各村屯开始成立互助组。
1955年,耕种的土地面积为706晌,有男女劳动力1,312名,大牲畜527头。农业种植以蔬
菜、薯类作物为主,兼种少量大豆、玉米、黄烟等,实行自产自销。粮豆等作物,多
自家食用。
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55年。次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11月4日,成立了带岭红
旗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以后,组织大面积的开荒联片生产,将原来小块地之间的荒地
开成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使耕地面积达6,608亩。1959年,全年的蔬菜播种面积为
2,455亩,蔬菜总产7,399,370市斤,平均亩产为3,014市斤,基本解决了本局职工和家
属的吃菜问题。同年,成立了带岭红旗农场,原公社所属的各大队改为农业管理区,取
消了大、小队的核算制,收入和支出由农场主管部门统一核算,社员统一开支,社员同时
在各管理区的食堂就餐。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全区农业生产亏损额达二十余万元。农
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1962年,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条例(六十条),为社员划分自留地。
社员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耕种。这一年,因早霜、内涝等自然灾害连续发生,蔬菜和粮
豆等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其中薯类亩产仅为1,262市斤,较1959年产量下降
了29.7%,蔬菜作物亩产1,257市乔,产量下降40.7%。
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各农业大队主要以种植蔬菜薯豆为主,农民吃粮由国家统一供
应。每年还划出一定面积的饲料地,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用来作牲畜的饲料。
1960年,金星大队在区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在带岭西部的三公宅对沼泽地进行改造;
试种2亩水稻, 获得成功。水稻平均亩产量达570斤。此后,水稻和植经验相继在永兴
大队第四和第五生产队推广,利用原伪满时期日本开拓团修筑的水闸,新修长达三千多
米的干渠,把永翠河水从五公里引到四队和五队的菜地进行灌溉。除新开垦部分沼泽
地外;还将部分旱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到1976年,全区各大队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发
展到135苗。生产的大米大部分供给本队的社员食用,调剂了社员家庭的食用粮食品
种。
2975年,在全国开展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热潮中,不区也组织开展
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同年10月, 带岭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农业学大寨指
挥部,将全区按地域划分为永兴战区、双兴战区以及东方红等战区。组织三千余名机关
干部、工人和学生,动员各大队所有的男女劳动力,开展了农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的大会战。在会战过程中,党委书记亲自上阵,由农业学大寨指挥部抽调专人,进行宣
传鼓动。战区设在哪里,就在哪里架设起有线广播,播送会战中的好人好事和革命歌曲,
通过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活跃劳动现场的气氛。
在会战过程中,相继完成了永兴灌区干渠的开挖工程;带岭东山小河沟的加宽工
程;东方红良种场的鸡舍、猪舍修建工程。新开垦荒地610亩,改造平整低洼内涝
农田8,500亩,新建抽水站7处,打机电井24眼,新修灌溉渠道9,400米,排水渠道1,200
米。动用土石方20万立方米。在大青川、农场及第一中学等地,还修建了一万多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猪舍和鸡舍。
鉴于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及分配上的弊端,I叮8年,首先在南沟红星大队开展了农业
生产责任制试点(即承包到组)。根据农活的特点,由各生产小组负责每一项农活。
完成后与小队进行财务结算。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帮轰”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劳动
效率。承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取得初步经验后,开始在全区推广。次年春季,全区7个
大队、17个生产队,实行了承包到组、小包工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行承包责任制以
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队的收入和积累也随之增加。1979年全区农副业
总收入1,705,000元,创年收入历史的最好水平。
1982年,经大兴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在耕地面积少、劳动力较多的永兴大队第三
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将生产队的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户,分地时将
土地接好坏分成一、二、三、四等,按等搭配划分。种植的蔬菜由社员自产自销,价格
放开。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社员们对菜地的管理更加精细,上市的蔬
菜整理的也很干净,很受镇内消费者欢迎。社员的收入也比在生产队出工时成倍地增
加。
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兴公社所属的7个大队,23个生产队。
全部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将生产队的办公室、畜禽、机械、农具,全部
作价卖给农户。实行土地国有,农户经营。各队的土地按一、二、三、四等划分,搭配
分给各农户。由农户向国家上缴上地税。
1984年,全区各农户与大兴公社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900份,蔬菜产销合同576份。
各户根据区安排的种植计划,种植蔬菜和各种粮豆。1985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为21,750亩,
其中蔬菜播种面积5,32O亩, 扣塑料大棚3,700平方米,全区年蔬菜总产17,318千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