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田水利
第五节 农田水利
1943年, 日本开拓团为了种植水稻, 在永翠河下洲的带岭镇北山 ,修筑了一座钢
筋混凝土的三孔进水闸。闸高5米,闸宽10米,注时还修建注处长约1,000米册干渠。
驻本注开拓团员及其家属还开垦荒地2,000余亩,种植谷子、玉米、大豆等作物。1945
年“九·三”胜利后,该项水利工程尚未竣工即全部废弃。
解放前,本区的农业住户主要分布在靠山、复兴、金星等地。耕地也主要集中亚
这些地方。全区农户不足百户,耕地面积仅一千余亩。
解放初期,由外地相继搬至本地部分住户,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逐年垦
荒,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1955年,成立复兴、新兴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由社统一组织打上并两眼,用以浇
灌菜田。翌年,在201(今大青川)修建一处拦河坝和一条一千余米的引水干渠,灌溉
面积达300亩。
1958年,带岭红旗人民公社成立后,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扩田开荒活动。把原各农
业合作社土地之间的荒隔刨开,连成大片耕地。到1959年末,耕地面积达8,603亩,新增
耕地面积2,000余亩。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业职工及其家属和各农业大队让员,为了解决粮食不足问
题,在森铁、公路沿线、各山坡、河畔和附近林间空地、沼泽地等处开垦荒地,种植大
豆、土豆等作物。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1962年,公社引进马拉水车的提水灌溉技术,开始实行提水灌溉。1965年, 永兴、
双共两个大队建成两处抽水泵站,开始实行抽水灌溉。同年,区党委向全区人民发出;
“向塔头甸子进军,向荒野要粮”的口号。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开荒种地的热潮。
除在镇内附近的沼泽地开垦出部分耕地外,山上各林场职工家属也动员起来,在各林场
和居民点附近开垦荒地,当年新增耕地面积1,672亩。
七十年代初。带岭区革委会成立“五·七”干校,在带岭河南苗圃附近及北沟32公
里附近、南列沟口等处,曾组织干部大面积垦荒,种植菜著、豆类作物。产品除自食外,
均上交区商业部门统一售给城镇居民。
1972年,永兴大队的水利专业队队员和几名下放干部。在北沟四公里原日伪时期修
筑的进水闸处,修建了一座木箱堆石的拦河坝。拦河坝长95米,上下游水头差1.3米。利
用原三孔进水闸作引水闸门。拦河坝竣工后,保证了进水间引水水位的需要。翌年。从
北四公里山头处开始挖水渠,由大队水利专业队人员和各队临时抽调的劳动力负责施工
任务,当年开挖干渠长3,700才,灌溉面积达1,790亩。1974年,永兴大队第四和第五生
产队开始引用永翠河水种植水稻。获得较好的收成。
1975年,区农业科从伊春市水利局引进“对口抽”机并打井技术。在带岭镇永红家
属生产队进行打井试验。“对口抽”打井技术,适于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河没滩地
带,省时省力,打井比较方便。由于伊春市水利局对打机井实行补助政策,每打一眼机
井,补助人民币1,000元(用于建机井房和购买机电设备)。调动了备队打井的积极
性。
1976年,市水利部门给本区投资三万余元,在永兴、金星等生产队和永胜家属队
等他打机井24限,全区各社队基不收到队队有共。地地有井, 遇旱能灌。同年5月,永
兴大队第三生产队,注长垄地修建轨道式喷灌设施,动员全队的男女劳力200多人,开挖
砌筑了3条总长1,soo米的浆砌石喷灌渠道,渠道宽O.5米,渠道深为0.8米。渠顶铺设
两根铁轨,在铁轨上行走自走式喷灌车。喷灌车由一台28马力柴油机和一台喷灌泵组
成。喷洒半径为15至30米。
由于原四公里处渠首引水水位较低,不能保证整个永兴灌区的引水需爱。1978年,永
兴大队水利专业队又在北沟六公里处修建无坝引水工程。新建一处钢筋混凝土三孔开敞
式进水闸。新开挖一条2,000米长的引水干渠,与原来干渠相接。修整后的永兴灌区干
渠总长度达5,700米,总灌溉面积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