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粮食
第一节 机构沿革
解放前,粮食由私商经营。入山套户自带粮食及副食。伪带岭营林署成立后,大批
伐木工进山,日本“柜头”自己组织粮食运输,对工人和居民实行粮食配给制。主食均
系粗粮,还掺些霉粮及橡子面配售。只有日本人才可吃大米。1945年“九·三”胜利后,
初期从外县运进的粮食多是粗粮。
1947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开荒自种粮薯,主食可部分自给;林业工人食粮均从外
地调入。当时粮食多由企业组织采购。少数商贩也到山外贩运,但售价稍高。到1948
年,带岭成立供销合作社(现第二粮店所在地)主要经营粮食、食油、食盐等,敞开供
应。企业各生产点食堂用粮,基本依靠自购自运。居民食粮多到供销社购买。林业职工
家属食粮,主要依靠企办粮店,不限量供应。
本区最初的粮食专卖机构为粮食管理所,建于1952年,位于现在带岭百货商店所在
地。粮管所有职工37人,供应全区15,252人的食粮。粮食管理所是股级单位,建立了党
支部,领导成员由区政府任命。粮管所负责全区粮食购、销、调、存和加工任务。1953
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对居民口粮实行定量供应。从此。粮食代销及粮业私
营结束。
1960年,带岭粮食管理所改为带岭粮食科。人、财、物“三枚”归区政府领导,业
务由伊春特区粮食局领导。粮食科下设供应股、计购股,还有一个粮库。供应股管理本
地两个粮食供应部,供应全区26,625人的粮食。
1961年,粮食科改为带岭粮食分局,人权上交到伊春特区粮食局。粮食分局下设供
应股、计财股、粮库。
“农化大革命”初期,带岭粮食分局建立革委会。 1978年,分局革委会撤消,隶属
关系未变。1985年,分局内有职工108人,下设人保股、供应股、计财股和6个供应部
(即镇内一、二、三、四粮店,大青川粮店,北沟流动粮店)。供应股对粮店是业务指
导关系。供应部负责全区35,86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324人)的粮食供应工作。中共
粮食分局党的组织是总支,仍是科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