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部管理

第五节 干部管理


干部队伍
建局初期,带峙局干部来源主要由上级委派、军队转业和从老工人中提拔。这些干
部大多出身农民,一般为小学文化。
1950年至1965年,随着事业的发展和森林经营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急需配备各类
干部。这个时期的干部除由上级委派外,主要通过培训选拔。局有关部门结合生产和工
作实际,有重点、有计划地从工人中选拔政治觉悟高和有一定管理水平、业务能力、有
高小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劳动态度好的同志进行培训,由主要领导和业务干部给上文
化和业务课,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之胜任干部工作。1956年,全局有52
名国家干部,其中男49人,女3人;25岁至35岁47人,36岁以上5人;文化程度:高、
初中13人,小学39人。到1965年,干部队伍发展到914人,其中男730人,女184人;汉
族884人,少数民族30人;30岁以下409人,31岁至40岁351人;41岁至50岁125人;51岁
以上29人。平均年龄33.9岁。政治面貌:党员269人,团员206人民主党派1人,非党
团438人;文化程度:大专以96人,中专、高中169人;初中570人,高小以下79人。
参加工作时间;1945年8月前14人,1949年 9月前149人,建国以后参加工作751人。家
庭出身:工人、贫下中农579人,中农189人,职员、自由职业者14人,地、富家庭出身
132人。到1975年,干部总数为1,241人,其中男816入,女425人;年龄:35岁以下397
人,36岁至55岁803人;56岁以上41人;家庭出身:工人、贫下中农824人,中农256人;其
他劳动者16人,地、富、资、伪官吏家庭出身145人;政治面貌:党员328人,团员114
人,非党团789人;参加工作时间:1945年8月前6人,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131
人,建国后1,104人。到1%碎,全区干部2,107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11人,其他
1,796人;年龄;如岁以下1,426名,好岁以上681名;政治面貌;党员738名,团员188
名,专业干部489名。
干部工作
建国初期。干部的培养选拔注意“实践型”,思想要求进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
工作能力,便可选拔为干部。六十年代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培养选拔干部
注意“政治型”,在干部工作中强调“突出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
乱反正的深入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培养、选拔干部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四化”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区(局)党委大胆
启用新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第三梯队建设,积极进行干部制度的改革,使干部工作
逐步走向正规。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新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
胆选用德才兼备,有胆有识的开拓型干部,使干部队伍“四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
至1985年,在新提拔的100多名科级干部中,知识分子和学有专长的占52%,他们大多
数是“文革”前的大专毕业生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中专生。
2、调整各级领导班子。1984年初,在伊春市委的领导下,通过机构改革。按干部
“四化”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和科技
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与此同时,实行了老、弱、病、残干部退居二线和离退休制度。
通过对这次班子调整,党委和政府班子的平均年龄下降,革命化建设加强,文化、专
业水平提高;机关科级干部职数减少。调整后的机关科室和基层领导干部的年龄、文化
程度和专业化比重也更趋于合理,使改革和建设有了组织保证。
3、建设第三梯队。为了保证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按照上
级党组织部署,进行了第三梯队建设。选拔对象在政治上要和中央保持一致,现实表现
好、并在群众中享有~定威信,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为了保证后备干部的质量,区
(局)建立了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使用制度,规定局级后备干部年龄一般
在30至45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科(场)级后备干部一般在25至35岁左右,具有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选拔方法以群众意见为基础,组织考核为依据,德才兼备为标
准。1985年,全区(局)已有局级后备干部几人,平均年龄37.5岁,都是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科级后备干部171人,知识分子占较大比重。
知识分子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局)党委按照上级指示,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纳入重
要议事日程,对知识分子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信任,生活上照顾,从而调动了广大
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
1、政治上关心。1984年以来,先后为132名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吸收82名知识分子
加入党组织,占同期发展党员总数的34.3%。
2、工作上信任。1983年以来,先后有6名大专毕业生进入党政领导班子。在机关工
作的大专毕业生绝大多数提到了领导岗位,基层重点单位都由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
干部担任正职,并且有取有极,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3、生活上照顾。1981年,专门为知识分子建造了面积达1,140平方米的科技楼和
园丁楼;1984年以来优先为81名知识分子的子女安排就业。同时坚持每年对中级以上科
技人员进行身体检查。除此,还注意知识分子的知识更新,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工
作。1981至1984年,先后选派300多名科技人员到外地学习、进修,占科技人员总数的
45.5%。
老干部工作
1985年本区有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111名,其中离休89人,退休22人。副处级以上
5名,正副科级47名;提为副市级待遇2名,提为副处级待遇32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根据中央制定的老干部离退休和退居二线的规定,则身体较好、工作经验丰富的
老干部,分别安排做顾问、督导员、巡视员,调研员工作。他们在整党、改革和经济工作
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有组织地做好老干部工作,区委成分了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老干部办公
室,制订了学习、会议、游艺、图书借阅、家访等十六项工作制度。根据对老干部待遇
略为从优的规定,在副食供应、住房、就匿、烧柴等生活方面给予照顾。并按规定让他
们及时看到应看的文件,使老干部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