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带岭分区工会
第五章 社团
第一节 带岭分区工会
机构沿革
1949年6月,成立松江省林务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及组织委员、
宣传委员、群众生产委员、生活劳保委员等(委员多数为兼职)。次年,成立电影放映
队和广播站,附属于分区工会。同年6月,松江省林务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改为东北森
林工业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直属东北林业总工会领导。增设财务委员、妇女委员、秘
书和文化教育干事(委员大多数为兼职)等。
1954年末,东北森林工业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改名为“黑龙江省森林工业工会带岭
分区委员会”。同年成立职工俱乐部,并将电影放映队并入职工俱乐部,附属分区工会。
翌年秋,黑龙江省森林工业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改为“中国林业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
由伊春区工会领导。1958年,伊春区工会改为伊春市工会;带岭分区工会由伊春市工会
领导。“文革”期间,工会组织瘫痪。
1968年,带岭区成立革命委员会,带岭分区工会改名为带岭区工代会。1973年又恢
复为“黑龙江省林业工会带岭分区委员会”。业务由伊春市总工会领导。
1982年初,根据全总和省林业工会指示,工会机构由原来的委员制改为部室制。设
5部2室;即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女工部,办公室、企业民主管理办公
室。下辖职工俱乐部。
工会组织发展
1、林业工会组织
1949年6月,带岭成立林务分区工会。首先在区机关、制材厂、森铁处发展一批工
会会员,并成立了机关、制材、森铁工会。接着,又在北沟牛奶采运作业所、红叶采运
作业所、明月来运作业所发展一批会员,并成立3个采运基层工会。1950年,成立贮木
场工会和搬运工会。翌年,搬运工会(装大火车)和贮水场工会合并为贮木工会。同年
又成立和平作业所工会和抚育工会、基建工会。
1952年,为了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领导,把采运工会由三级领导变为二级领导。即
将原来的4个采运工会领导下的11个车间工会变为11个伐木场工会。加上原来的森铁、
制材、基建、贮木、机关、抚育工会共有17个基层工会,3,1499会员,占全体职工的
75.3%。到1985年,已发展到58个基层工会组织,690个工会小组;会员达8,626人(包
括集体工人),占职工总数的96.4%。
2、地方工会组织
1958年初,带岭区政府设一人兼管工会日常事务工作。1959年末,带岭区成立工会
办事处,隶属伊春市工会领导。工会办事处下辖区机关、百货商店、食品商店、粮食管理
所、银行、邮电局、完小7个基层工会组织,并在木器厂、食品厂、手工业社3个集体
经济单位发展会员,加上国营单位共有500余名会员。1964年10月“政企合一”后,区工
会办事处与带岭分区工会合并。
会员代表会和职工代表会
1951年秋,召开第一次:二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50人。带岭森工实验局
局长毕德育在会上讲了话,工会主席宋新生作了二年来工会工作总结报告,会议选举产
生了带岭分区工会第一届委员会。
1954年10月召开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00余人。带岭森工实
验校校长华德育作了形势任务报告。工会主席王恩信代表前届工会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
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第二届委员会。
1956年5月,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20余人。实验校党委
书记曹秀岩在会上讲了话,宋新生代表前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
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
1957年4月,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40余人。党委书记徐侠
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宋新生代表前届工会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
分区工会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和财经审查委员会。
1959年6月,召开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50人。党委书记张子
良在会上讲了话。马百川作了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第五届常务
委员会和财经审查委员会。
1963年1月15日至19日,举行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局
长张振山作了行政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马百川致祝词。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
第六届常务委员会、财经审查委员会和带赂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64年9月15日至19日,举行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出
席会议的代表共137人。工会主席牛维邦作了工会工作报告,副局长关士才作了行政工
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财经审查委员会和局第二届
职代会常委会。
1965年8月22日至24日,举行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
二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88人,列席代表66人。李振清作工会工作报告,局长张振山作
行政工作报告。党委书记郭绍过讲了话,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新的领导机构。
1966年4月21日至25日,举行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出席会
议的代表178人,李振清代表工会作了工作报告;副局长王绍田代责局作了行政工作报
告;党委书记郭绍进讲了话,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工会机构和职代会机构。
1970年5月23日至25日,举行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出席
会议的代表380人,卜祥吉代表工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听取了行政工作报告,选举产
生了带岭分区工会和工代会新的领导机构。
1978年12月27日至30日,举行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出
席会议的代表420人。侯殿臣作了工会工作报告,听取了局领导作的行政工作报告;审
查了1979年各项生产计划,会议选举产生了带岭分区工会新的领导机构。
1979年 7月 23日至24日,举行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出
席会议的代表319人。党委副书记娄文明在会上讲了话,局长陈兴加代表局向大会作了
行政工作报告,何贵元代表工会作了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工会领导机构
和职代会机构。
1982年9月25日至28日,举行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参
加会议的代表316人,局长周永言作了局行政工作报告,何贵元作了工会工作报告,党委
副书记杨俊就贯彻“三个条例”讲了话,会议选举产生了工会和职代会新的领导机构。
1984年4月3日至4日,举行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局六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参
加会议的代表351名,会议中心议题是落实1984年各项生产计划,审议“创六好企业规
划”等。局长周永言作了行政工作报告,工会主席刘忠和作了工会工作报告;党委书记
高殿贵在会上讲了话,会议选举产生了工会新的领导机构。
1985年4月26日至27日,举行第十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40人。分区
工会主席刘忠和作了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工会新的领导机构。
工会主要活动
1、宣传教育
五十年代初,工会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形势,朝鲜战争爆发和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
低的情况,主要宣传了全国解放后的大好形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
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并在全局展开了义务献工
献时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家建设。
1958年,区工会为贯彻党的总路线,在宣传工作中大力提倡了敢想、敢说、敢干的
精神。1961年至1966年,先后宣传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宣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勤俭建国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宣传了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职工远学
铁人王进喜,近学老英雄马永顺,还结合学习马恒昌、苏广铭、孟泰等模范人物的事
迹,在全区掀起了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小发明、小创造的热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被群众组织所取代,正常宣传工作中断。1973年
工会组织恢复后,主要宣传了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
续革命。的理论;“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1976年粉碎“四人邦”后,着重宣
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职工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宣
传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和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及《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主要宣传
了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等。
2、群众生产
1950年至1954年,针对当时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工会组织职工制订
爱国公约,开展“创造新纪录”、“创造新工具”活动。先后出现了马振良创造的手摇
式“安全贴壁器”;李福山改造的“机车汽水器”;赵和福发明的“给油压力机”;李
玉林研制的“卸车安全保险杠”等新工具。并号召职工学习4个样板,即:采伐工人学
刘金贵(伊春);制材工人学刘汾江(吉林);森铁工人学王纯文(黄崖子局)。集体
学习马永顺工组(铁力局)。通过开展“两创”活动,涌现出两名林区著名人物。伐树
能手刘芳和革新能手苗培生。
1958年(大跃进中),带岭成立国庆钢铁厂。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了大炼钢铁的
群众运动(不久钢铁厂就下马了)。
六十年代初,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以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
任务好、产品质量好、团结互助好、安全生产好)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区
(局)90%以上的职工参加了“一帮一、一对红”的竞赛活动。 1963年,全区涌现“五
好集体”12个“五好职工”69名。1964年,涌现各种生产能手149名,先进工作者28
名;先进工组18个,先进科室3个。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搞空头政治,批所谓“唯生产力论”,群众
生产(工作)受到了影响,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压制,使经济工作遭到了很大
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工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开展各种活动。1980年到1984年,区工会组织全区职工开展了创“六好”劳动竞赛和革
新挖潜、增收节支活动。并与有关部门一起,组成了群众科技小组,成立了专业攻关
队;各基层单位也都成立了群众性科技组织,“五个”(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
革新、小改造)活动在全区蓬勃展开,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1984年,
全区涌现出“六好”先进单位18个,“六好”先进科室8个,创六好单位35个,先进生
产(工作)者325名; 1985年涌现“六好”先进单位17个,“六好”先进科室13个;“六
好”班组67个;创“六好”单位9个,先进生产(工作)者331名。本区(局)先后获省
“六好”企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奖。
3、关心职工生活
为了保证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正常生活,工会采取长期和定期补助的方法帮助职工
解决困难。五十年代,多以实物进行困难补助。六十年代,采取实物和人民币相结合的
形式进行困难补助。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全部用现金进行困难补助。
与此同时,工会还组织职工成立互助储金会,职工有困难互助自救。1964年全区发
展到103个互助储金会,参加者2,668人,互助储金额达31,000元。1983年,互助储金会发
展到148个,4,800人,储金额达92,000元,这些储金会存取款自由,借还款手续简便。
在搞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工会还注意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1959年10月,为庆
祝建国10周年,组织各单位进行了文艺汇演。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举行了第二次
全区文艺汇演,30多个单位参赛;演出节目200多个,各种戏剧70多场,放映电影847场。
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工会组织了“永翠之滨”文艺汇演。演出文艺节目150多个,
650名业余文艺爱好者参加了演出,评选出优秀节目72个。先进单位11个。同年,工会
还开展了棋类、球类、田径等竞赛,并举办了书法、摄影、美术展览等活动。
4、工会财务
工会单独设财务,管理自己的经费。工会经费的来源,一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
由行政直接拨给。二是会员缴纳的会费(本人工资总额的0.5%、“文革”前为1%)。
三是工会举办的各种事业收入。
工会经费的使用,行政直接拨的经费有5%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15%上缴省总工
会;20%上缴市总工会,60%由本区工会留用。Xi会会员缴纳的会费80%返给原单位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