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第十一编 文教卫生
综述
带岭区(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是随林业生产和人口发展而
发展的。1940年,绥佳铁路线带岭站通车后,日伪在带岭建立营林署,同时,
采伐木材的“柜头”和工人也相继涌入,带岭人口逐渐增加。1940年建一所日本
小学,学生不过30人,仅有两名教员。1942年,又建一所小学,时称国民学校,
约有50名中国学生入学。不久,再建一所小学,招收朝鲜学生约30人。1945年
“九·三”抗战胜利后,日本、朝鲜小学停办。
1946年,带岭建立林务分局,职工家属从外地陆续迁入。为适应职工子女
入学的要求,修建了校舍,恢复了小学。校中设一个朝鲜族学生班。后因校舍不
足,汉族和朝鲜族学生同堂上课。不久,因经费困难,学校停办。1948年带岭
地方政权建立后,学校归属汤原县管辖,带岭小学称为汤原县第十四完全小
学校。五十年代初,林业职工子弟小学建立;带岭行政区划入伊春县后,原汤原
县第十四完小改称带岭完小(时称农村校)。从此,两个小学共存的局面维持到
六十年代初。
1954年,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在带岭建立东北森工实验学校,区(局)成为
科学实验与林业管理干部培训基地。生产与教学人员及其家属纷纷迁入。五十年
代末,部分职工家属到山上定居,以伐木场为中心的居民点相继形成。为满足人民
群众的需要,继1956年建立带岭林业职工子弟中学后,又在山上几个太居民点建
起小学。从此,本区教育的
网络初步形成。八十年代初,为解决山上职工子女上中学难的问题,在企业资助下,实行山下集中
办中学,并妥善安排了学生住宿、乘车、生活补助等事宜,以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本区有省森林工业总局办林业职工大学1所,区(局)办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14所,
技工学校、职工业余中专各1所,在校学生已达7,320余人(不包括林业职工大学学生),每年有40多
名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考入大学和中专学校。
带岭区(局)文化事业发展很快。继五十年代建成带岭两个职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广播站。
新华书店后,到七十年代,镇内又新建、扩建文化馆、图书室、电影放映队等设施,各林场也新建了
小型俱乐部。八十年代初,伊春在带岭大多山上兴建电视差转台,同时区(局)亦&办电视台,可同
时收视4个台的电视节目。如今,全区70%居民家庭有电视机。职工业余文艺活动也相当活跃,经常
举办文艺演出。早在六十年代,本区群众文艺活动在全市就颇有名气,业余文艺队每年都带着自编自演
戏曲、歌舞等节目参加省市汇演,多次受表彰奖励。群众体育活动比较普遍,经常开展各类体育比
赛。中小学校有的田径项目打破本市纪录;有的参加省运动会竞技,屡获好的成绩。
本区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迅速。五十年代建立的职工医院,经两次扩建,现有房舍面积5,370平方
米,拥有120张床位。各大生产单位均设有医务所、卫生所,职工享受免费医疗、家属半费医疗待遇。
农业生产大队设有医疗站。全区医疗网.戈遍及城乡,群众就诊方便,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